2017高考全国二卷语文,2017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自强不息的当代回声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作文题抛出了一面穿越千年的精神之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源自《周易》的古老箴言,如同青铜铸就的钟鼎,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回响,它不仅是卦象中的哲学思辨,更是刻入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这面古镜是否依然能映照出当代青年的精神光芒?
这八字箴言诞生于先民观象授时的智慧之中,却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蒙尘,它不是镌刻在甲骨上的神秘符号,而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当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着,在竹简上刻下"史家之绝唱";当文天祥在零丁洋上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正气,为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画上悲壮句点;当李时珍踏遍千山,若没有"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坚韧,怎会有《本草纲目》的济世荣光?这些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身影,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印证着自强不息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文明传承的脊梁。
古镜的价值在于照见现实,而非沉湎过往,在这个算法主导、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自强"的内涵正在被重新定义,当"躺平"成为某些青年逃避现实的借口,当"佛系"被异化为不思进取的托词,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用五十八载光阴在大漠中守护文明瑰宝,她让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获得永生;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以病弱之躯在贫困山区筑起希望长城,两千多名女孩因她走出大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自强不息的真谛——它不是孤军奋战的悲壮,而是点亮他人心灯的温暖;不是盲目冒进的鲁莽,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清醒。
更深层次看,"自强不息"从来不是封闭的循环,而是开放的螺旋,它要求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周易》之所以能从占卜之书升华为哲学经典,正在于其与时俱进的诠释智慧,今天的"自强",既要像北斗导航团队那样在核心技术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要像"90后"非遗传承人那样用新语态唤醒古老技艺;既要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定力,又要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锐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在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我们正在构建起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这面古镜映照出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剪影,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从"自强不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中华文明的智慧始终在回应时代的叩问,当我们在考场上书写对这句古训的理解时,实则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我们既是历史的阅读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正如青铜镜需要时时拂拭才能光鉴照人,民族精神也需要在代代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合上试卷,窗外的阳光正好,那面古镜或许就藏在我们的笔尖,藏在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里,当"自强不息"从典籍走进生活,从历史走向未来,它终将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铸就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丰碑,这或许就是高考作文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过去的辉煌,而在于以古鉴今,在创造中延续文明的火种,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