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英语听力,2016年高考英语听力原文
那年夏天的声音
2016年的夏天,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复杂而鲜活的气息——汗水的微咸、墨水的清冽,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灼,像未熟的青橄榄在舌尖化开的涩与甜,高考的倒计时如悬在头顶的钟摆,每一次摆动都牵动着年轻的心跳,而英语听力,这场考试的“序曲”,总能在开考前就掀起一场无声的风暴,让无数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划出焦灼的弧线。
那是一个被晨光吻醒的清晨,阳光穿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跳跃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金,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紧紧捏着准考证,掌心沁出的凉意让纸张微微发皱,广播里电流的嗡鸣声忽远忽近,像夏夜草丛里的虫鸣,带着某种不确定的预兆,监考老师的声音平稳得像一条直线,可我的耳朵早已飘向了那个即将响起的频率——那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第一声叩门。
"Now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女声的播报如同一颗石子投入静水,瞬间抽走了教室里所有的嘈杂,只剩下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第一段对话是旅行计划的,两个声音在耳畔交织,一个清脆如溪水,一个低沉如山谷,共同勾勒出一片遥远的海岸线,我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转瞬即逝的音节,生怕漏掉一个关键词,就像生怕错过人生中某个重要的路口。
听力的魔力在于它的不可回溯,声音如流水,一旦滑过便再也无法握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生或许也是一场盛大的听力测试,有些选择一旦错过,便永远失去了重听的机会,就像对话里那个犹豫的女孩,最终选择了海浪的呼唤而非山风的低语——这让我想起填报志愿时的辗转反侧,是选择安稳的港湾,还是驶向未知的深海?
第二篇短文是一位老教授的自述,他的声音像陈年的普洱,醇厚中带着时光的褶皱,他说年轻时曾梦想成为小提琴家,却在家庭的期望下选择了白大褂,直到退休后的某个黄昏,他才在公园的长椅上重新拉起那把蒙尘的琴,让《月光奏鸣曲》的旋律在晚风中轻轻颤动,读到此处,我的眼眶莫名发热,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未完成的歌,只是有些人,要用半生去等待重新开口的勇气。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走出考场,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盈,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题目,有人抱怨语速太快像赶集,有人庆幸蒙对的答案像中了彩票,而我,只记得那位老教授的话,或许高考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让我们在青春的十字路口,第一次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潮汐。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望2016年的夏天,记忆最清晰的不是完形填空的空格,而是耳机里那些遥远而真实的声音,它们像一粒粒被风吹向远方的蒲公英,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匆忙,都别忘了偶尔停下脚步,听听风穿过树林的絮语,听听心脏在胸腔里敲打的鼓点。
那一年,我们都在用青春的耳朵,努力聆听世界的回响,而英语听力,不过是这场盛大聆听中的一个小小休止符,却承载了无数少年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是梦想与现实碰撞时,最温柔的那一声共鸣。
(全文共计10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