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3卷语文,2017高考三卷语文
时光之隙里的灯火
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如同一声清脆的号角,刺破了夏日午后凝滞的燥热,压抑了三年的喧嚣瞬间如决堤的洪水,轰然倾泻,有人将写满青春与汗水的试卷奋力抛向空中,任凭那承载着梦想与焦虑的纸页在光影中翻飞、旋转,最终如雪花般零落;有人将脸深深埋进臂弯,肩膀无声地耸动,泪水悄然洇湿了校服的袖口,洇开一片深色的云;更多的人则如挣脱樊笼的飞鸟,互相推搡着、呼喊着,奔向那扇象征着自由与未知的校门,空气里弥漫着粉笔末的微尘、汗水蒸腾的气息,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粘稠的情绪——那是十八岁的少年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棱角,感受到它从指缝间飞速流逝的重量与凉意。
我独自站在窗边,目光穿过攒动的人潮,看着他们脸上交织的狂喜与茫然,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2017年的夏天,同样滚烫的阳光,同样拥挤的考场,同样令人屏息的等待,只是此刻,我已不再是那个对着作文题抓耳挠腮的少年,而是一个试图用文字,去打捞那些沉入时光之隙的碎片的编剧,那些碎片,是考卷上晕开的油墨,是课桌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是走廊里飘荡的粉笔灰,更是无数个深夜里,台灯下那盏孤独而倔强的灯火。
高考,于我们而言,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我们被反复告知,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卡,是通往未来的唯一路径,我们成了精密的仪器,在“三点一线”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转,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宿舍楼的灯光便已次第亮起,像一颗颗提前苏醒的星辰,在黎明的薄雾中闪烁,我们捧着单词本,在寒风中背诵,那些陌生的字符仿佛带着冰碴,硌着麻木的舌尖,也硌着疲惫的记忆,白日里,教室是唯一的战场,老师在讲台上奋笔疾书,粉笔与黑板摩擦出“沙沙”的声响,那是我们青春里最单调也最激昂的背景音,我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试卷,红笔的勾叉像一道道闪电,劈开知识的迷雾,也划开我们自信或自卑的伤口,夜深人静,宿舍楼熄灯后,手电筒的光束便成了黑暗中倔强的萤火,照亮了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也照亮了每个人眼底那份不愿熄灭的渴望。
那段岁月,时间是奢侈品,也是无情的对手,我们与它赛跑,试图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指缝中溜走,我们习惯了用“距离高考还有XX天”来丈量前路,习惯了在精疲力竭时,抬头凝视墙上那面钟,听着它“滴答、滴答”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命运的倒计时,催促着我们,也折磨着我们,我们很少交谈,交流多是通过一张传递的小纸条,或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我们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共享着同一片压抑的天空,却又各自在自己的孤岛上,与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无声搏斗。
高考的意义,真的仅仅在于那张成绩单吗?在成为编剧后,我阅尽无数人生剧本,才渐渐明白,高考更像是一场盛大的成人礼,它用最残酷的方式,教会我们何为责任,何为坚持,何为取舍,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路,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无人能替我们走完那一步,我们学会了在失败后爬起,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孤独中积蓄力量,那些在台灯下与困倦对抗的夜晚,那些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而绞尽脑汁的瞬间,那些在模拟考失利后偷偷抹掉眼泪、第二天依旧昂首挺胸的瞬间,都已化为我们生命里最坚硬的基石,支撑着我们走过日后人生的风雨。
我还记得,高考最后一门结束,走出考场时,夕阳正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仿佛为我们的青春加冕,我和最好的朋友并肩走着,谁也没有说话,脚步却异常沉重,我们都清楚,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我们来自天南海北,怀揣着不同的梦想,高考这座桥,将我们短暂地连接在一起,而考完之后,我们便要各自奔赴不同的远方,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只有一种巨大的、空旷的失落感,我们像两艘在港湾里停泊了许久的船,终于要扬帆起航,却又对即将到来的广阔海域,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与期待。
后来,我们真的分开了,有人去了遥远的北方,在冰天雪地里追寻自己的梦想;有人留在了家乡,过上了安稳而平淡的生活;也有人,如当年的我一般,在填报志愿时,鬼使神差地选择了与文学相关的专业,一头扎进了文字的海洋,我们开始在不同的城市里,经历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人收获了爱情的甘甜,有人遭遇了现实的挫折,有人在职场里如鱼得水,也有人还在迷雾中徘徊,我们会在偶尔的深夜里,想起当年的教室,想起那个坐在斜前方的身影,想起老师那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想起那些被我们吐槽了无数遍,却在离别时无比怀念的食堂饭菜。
时间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它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岁月,雕琢成了我们生命里最深刻的印记,高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刀,它在我们的人生画布上,刻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痕迹,那道痕迹里,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有遗憾,更有成长的阵痛与蜕变,它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无论多么痛苦或多么快乐,都是构成我们完整人格的一部分,那些我们曾以为熬不过去的夜晚,那些我们曾以为无法战胜的困难,在回首时,都化作了照亮前路的星辰。
我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里,敲打着键盘,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曲折的故事,呈现在屏幕上,我常常会想,如果不是当年的那场高考,如果不是那段埋头苦读的时光,我是否会有今天的这份从容与坚定?是否会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创作中的瓶颈与挑战?答案,或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那个在时光之隙里,独自点亮着一盏灯的少年,是他,用青春的倔强与执着,为我铺就了通往梦想的道路。
时光之隙里的灯火,或许微弱,或许孤独,但它从未熄灭,它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也必将照亮我们未来的路,而2017年的那个夏天,以及那个夏天里所有高考的记忆,便是我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它温暖而明亮,时刻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出发时的那份初心与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