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涪陵高考2017,涪陵高考2025

教育 3小时前 959

《涪陵笔锋》

2017年的盛夏,涪陵江上的雾气似乎比往年更浓,如一匹巨大的灰白色绸缎,将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江水在浓雾下静默奔流,隐去了去向,却藏不住那股源自深山的磅礴力量,涪陵实验中学的考场里,三千多名少年的未来,也恰如这被雾锁的江面,迷蒙不清,却又隐隐传来生命奔涌的涛声。

陈默的钢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沙沙”的轻响,那是属于他的战场,作为涪陵八中高三(7)班公认的“定海神针”,他的成绩总如乌江江底的磐石,任凭浪涛拍打,始终稳稳地沉在年级前十的河床里,然而此刻,他凝视着作文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尖却像被涪陵的榨菜腌制过一般,又干又涩,竟半个字也写不出来。

“涪陵……究竟有什么可写的?”他有些茫然地想,脑海中闪过榨菜厂里层层叠叠的晾晒架,白鹤梁上那些被江水磨砺得光滑的水文刻石,还有江轮拉响的、穿破浓雾的悠长汽笛,这些他看了十八年的景象,此刻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而陌生,监考老师踱步的皮鞋声,如同倒计时的鼓点,催得他手心沁出薄汗,窗外的雾气仿佛真的渗进了考场,连带着他的记忆,都变得潮湿而沉重起来。

后排的张晓薇正用指甲深深掐着手心,作为从涪陵城区周边乡镇考来的“借读生”,她将“一方水土”理解成了家乡那片种满青菜的坡地,她想起凌晨四点,天还未亮,她就跟着母亲打着手电筒去菜田摘菜,冰凉的露水打湿了布鞋,浸得脚趾发麻;她想起父亲蹬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将一车车新鲜青菜运往榨菜厂,车铃在空旷的山路上响得格外孤单,像一首无人聆听的歌,这些画面,她从未曾在作文本上描绘过,此刻却如江边雨后春笋般,一幢幢在她脑海里拔地而起,清晰得触手可及。

考场里的挂钟,指针走得比乌江上最慢的渡船还要滞涩,陈默的思绪在迷雾中漂泊,突然,去年冬天的一幕浮现在眼前:历史老师带他们去白鹤梁参观,那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在岁月的侵蚀下或深或浅,石鱼出水”四字,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涪陵人与这片江水、这片土地的对话,他顿悟般地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榨菜的脆,是涪陵人用时间与汗水腌出的坚韧;江流的缓,是山水磨砺出的从容。”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骤然响起,仿佛一道利刃划破了凝滞的空气,恰在此时,一阵江风拂过,乌江上拨开了一层薄雾,阳光得以穿透云层,洒下万缕金光,陈默走出考场,看见张晓薇正对着校门口那尊巨大的榨菜雕塑发呆,那是一颗被腌得油亮的青菜模型,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温润而厚重,像极了他们刚刚在答卷上写下的,故乡的答案。

成绩公布的那天,涪陵的街道上飘散着榨菜特有的咸香,那是故乡最亲切的气味,陈默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印发,标题是《涪陵味,人生味》,他在文中写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是胃,更是骨子里的韧性,这韧性,如涪陵榨菜,看似平凡无奇,却经得起岁月的腌渍,历久弥新。”而张晓薇的作文《青菜坡上的时光》,因其真挚朴素的情感和泥土的芬芳,深深打动了阅卷老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分。

多年后,当陈默成为一名《涪陵日报》的记者,他常常会想起2017年的那场高考,在采访那些从故乡走出去、又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时,他总会问出那个老问题:“你觉得,涪陵这片水土,养出了你们什么?”答案或许是榨菜厂里智能化的现代生产线,或许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闪耀的科技之光,但更多时候,他看见的是像张晓薇那样,带着故乡的印记走向广阔世界的年轻人,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对远方的渴望,也有对根的眷恋。

乌江终将汇入长江,涪陵的孩子们也终将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走多远,他们身上都带着这片水土的味道——那是榨菜的咸鲜,是江风的温柔,是十八年岁月腌进骨子里的,生长与传承的,最深刻的答案。

中职学校高考,中职学校高考可以考哪些大学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7安顺高考,2017年安顺市高考状元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