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历史考纲,2017历史高考题

教育 3小时前 1011

本文目录导读

  1. 知识体系的重构:从“碎片化”到“结构化”
  2. 能力导向的强化:从“记忆”到“思辨”
  3. 价值引领的回归:从“知识”到“育人”
  4. 在变革中探寻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2017高考历史考纲:在变革中传承历史思维

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历史课程改革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历史教育方向的一次深刻指引,相较于以往,这份考纲在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和价值导向上均呈现出显著而深刻的变革,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而是将重心转向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辩证思考与独立建构历史认知的能力,这份考纲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桥梁,一端连接着历史学严谨的学术殿堂,另一端则通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真正学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017高考历史考纲,2017历史高考题


知识体系的重构:从“碎片化”到“结构化”

2017年考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与构建,以往的高考历史复习,常常陷入“知识点堆砌”的泥潭,学生如同收藏家般机械地记忆孤立的事件、人物和时间点,却难以将这些“珍珠”串联成一条有逻辑的“项链”,更无法洞悉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与深层逻辑。

新考纲则果断地打破了这种“碎片化”的桎梏,明确强调以“通史”为宏大叙事框架,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立体、动态的历史认知图景,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考纲要求学生不再仅仅是朝代更迭的“编年史记录者”,而是要深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逻辑、农耕文明与手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与影响,这种结构化的设计,迫使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转而主动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与时代背景,培养一种“大历史观”。

考纲对“世界史”的比重与深度均有显著提升,尤其加强了对全球化进程、国际关系演变以及多元文明互动等内容的要求,这不仅反映了历史教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更旨在引导学生打破地域与文明的壁垒,从全球视野审视历史发展的共性与特性,理解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演进的历史图景。


能力导向的强化:从“记忆”到“思辨”

如果说知识体系是历史学科的“骨架”,那么能力要求便是其充满活力的“灵魂”,2017年考纲明确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大核心能力目标,这标志着高考历史命题完成了从“考知识”到“考思维”的深刻转型。

具体而言,考纲前所未有地强调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与运用,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档案、考古实物、口述史料等),分析其形成背景、作者立场、信息价值与潜在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严谨的逻辑推论与合理的历史想象,在分析“辛亥革命”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其既定的历史意义,更需通过对比当时报刊的即时报道、革命党人的回忆录、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乃至敌对势力的记载,进行交叉验证与辩证思考,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这场革命的成就与局限,这种能力训练,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集中体现。

考纲大力鼓励学生形成独立、开放的历史观点,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充分的史实,对复杂的历史现象提出自己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论述,诸如“如何全面评价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这类问题,早已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学生需要从文化冲突与社会转型、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传统与现代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展现思维的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真正实现从“知识的消费者”到“思想的创造者”的转变。


价值引领的回归:从“知识”到“育人”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健全的人格与深沉的家国情怀,2017年考纲将“家国情怀”置于五大核心素养的首位,这标志着历史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深刻回归,强调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考纲特别突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叙事的考查,它引导学生系统梳理从屈辱沉沦到奋起抗争,从艰辛探索到走向复兴的完整历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必然性,感悟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所展现的智慧与牺牲,对“改革开放”的考查,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政策的罗列,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场伟大变革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改善了亿万人民的生活,从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种设计,使历史学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而是与现实关怀、个人成长紧密相连的生动教材。

考纲也着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在世界史部分,通过对古希腊的民主与哲学、古伊斯兰文明的科学与艺术、非洲文明的灿烂与独特等多元文明的考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根源,摒弃狭隘的文明优越论,培养一种开放、包容、平等的心态,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历史观,正是当代青年应对全球化挑战、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需的核心素养。


在变革中探寻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的修订,不仅是一次考试形式的调整,更是一次对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升华,它不再将历史视为一堆冰冷的年代、枯燥的事件和抽象的概念,而是鼓励学生走进历史的“现场”,去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去体悟文明的兴衰荣辱,去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

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备考策略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沉溺于“刷题”的题海战术,转向回归“读书”的源头活水;从对知识点的“背诵”式记忆,转向对历史逻辑的“思考”式建构,教育者而言,则需要在教学中审慎地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让历史真正成为照亮现实、启迪未来的明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2017年考纲所倡导的历史思维——一种结构化的视野、一种思辨性的能力、一种有温度的情怀——将伴随莘莘学子走过更长远的人生道路,正如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所言:“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或许就是这份考纲背后,留给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最深刻的启示。

高考二表b,高考二表报名时间
« 上一篇 3小时前
几号高考啊2021,几号高考啊2021浙江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