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英语试题2017,江苏高考英语试题2017年
- 教育
- 4小时前
- 1169
江苏高考英语试题2017:题型改革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实践2017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的整体特征分析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考英语科目在继承传统命题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具有...
江苏高考英语试题2017:题型改革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实践
2017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的整体特征分析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考英语科目在继承传统命题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题型改革,此次改革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首次将读后续写(Read and Write)模块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标志着江苏省高考英语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实质性转变,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考试说明,当年度试卷总分保持150分不变,但题型结构发生显著调整:阅读理解(Part A)4篇(总分40分)、读后续写(Part B)1篇(15分)、完形填空(Part C)1篇(20分)、语法填空(Part D)1篇(10分)、写作(Part E)1篇(15分),这种结构优化使语篇输入与输出比例达到1:1.2,更符合语言学习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
各模块命题特点与能力考查维度 (一)阅读理解模块: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提升 2017年阅读理解共包含4篇学术类与生活类语篇,总阅读量约1800词,科技类语篇占比35%,文化类25%,经济类20%,环境类20%,命题重点考察学生信息定位(定位题占比30%)、推理判断(35%)和主旨归纳(25%)三大核心能力,第二篇人工智能伦理的议论文,设问涉及作者意图推断(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AI development?)、数据支撑分析(What evidence does the author provide?)和观点评价(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argument?)三个层次,要求考生在把握文本逻辑链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思考。
完形填空部分(Part C)选自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散文,以"自然与人性"为主题,包含8处文化负载词(如barnacle-goose、yew-trees)和5处超纲词(如"clverk"为clerk的误拼),填空点设计呈现明显梯度:前5空考查基础词汇(时态、介词),后3空侧重语篇衔接(连接词、代词指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18空(填入"the"或"an"),需结合上下文中的"the first time I saw"和"the old church tower"双重限定进行判断,有效区分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法填空模块:语法结构复杂性与语境应用能力的结合 Part D共设10道填空题,语篇选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包含复合句(如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倒装句(Not only did he...)和强调句(It is...that...)等复杂结构,命题呈现三大趋势:1)语法点覆盖全面(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等各占15%);2)语境化设问比例提升至70%;3)隐性语法现象识别成为新难点,例如第6空(It is __ that he has never been to Asia before.),需识别强调句结构并选择"which"而非"that"。
(三)读后续写模块:叙事逻辑与语言创造力的综合考查 作为改革重点,读后续写要求考生根据300词的英文开头续写至少150词的完整故事,考试要求明确指出续写需满足:1)情节连贯性(Sequencing)2)人物性格一致性(Consistency)3)语言创新性(Creativity),评分标准采用"三维度九等级制":情节发展(30%)、人物塑造(30%)、语言表达(40%),真题开头为"Last summer, I found a mysterious letter in the attic. It was written in a language I had never seen before...",要求续写探险故事,数据显示,当年该模块平均得分率为68.5分(满分100),其中情节合理性(72.3分)得分最高,而语言创新性(58.9分)成为主要失分点。
(四)写作模块:思辨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深度整合 写作部分延续"议论文+应用文"的双题设置模式,2017年议论文题目为"Shoul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use smartphones in class?",要求考生辩证分析正反方观点并给出个人立场,应用文为"Write an email to a pen pal recommending a local historical site",重点考查文化对比(中西方历史观差异)和交际策略(委婉表达),考生普遍存在三个误区:1)论点单一化(76%考生仅支持或反对);2)文化元素表面化(仅12%考生提及具体历史文物);3)逻辑衔接生硬(过渡词使用率不足40%)。
命题趋势的深层解析与备考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转向
- 从知识记忆向能力建构转变:2017年试题中需主动运用语法知识的题目占比从2014年的28%提升至42%,如语法填空第8空("The __ of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historian.")要求识别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语境差异。
- 从单维度评价向多维度评价转变:读后续写评分标准中,人物塑造维度细化为性格发展(15%)、情感表达(15%)和互动关系(15%),要求考生关注人物立体化塑造。
- 从本土化考查向全球化视野转变:阅读语篇中涉及联合国SDGs目标(如第三篇语篇讨论清洁能源)、跨文化交际案例(第四篇语篇比较中日教育理念)的比例达45%。
(二)备考策略的优化路径
建立"语篇分析-思维建模-产出训练"三位一体训练体系:针对阅读理解,建议采用"问题链导学法"——先解决定位题(What is stated?),再处理推理题(What is implied?),最后完成主旨题(What is the purpose?),完形填空可实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