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3,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
- 教育
- 13小时前
- 626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三试题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与实践启示》(全文共计3268字)试题总体特征与时代背景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三(海南卷)以"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三试题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与实践启示》
(全文共计3268字)
试题总体特征与时代背景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三(海南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考试大纲》要求,在保持考查知识体系稳定性的同时,着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本卷共设35道选择题(80分)和4道非选择题(70分),总分为150分,从内容分布看,历史学科占比42%(63分),地理学科占比35%(52分),政治学科占比23%(35分),较2016年调整后的学科权重更加优化。
历史学科命题创新解析 (一)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深度融合 第25题以"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特点,试题提供的考古材料包括敦煌文书、粟特墓出土文书和波斯萨珊银币,通过不同载体的交叉印证,考查考生对"证据链"的构建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识别材料中的时空坐标(如敦煌文书中的"建中元年"对应公元780年),进而分析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路变迁。
(二)家国情怀与法治观念的有机渗透 第38题(历史-地理综合题)以"明清司法制度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比较明代《问刑条例》与清代《大清律例》的异同,试题特别强调"司法地方化"现象,通过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案例,引导考生思考"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辩证关系,这种设计既考查制度史知识,又渗透法治社会的现代价值。
(三)学科大概念的结构化考查 试题中反复出现的"制度创新"(如第21题科举改革、第35题行省制)和"文化融合"(如第28题佛教中国化、第32题海上丝绸之路)等核心概念,体现了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挖掘,考生需建立"制度-文化-社会"的立体分析框架,而非孤立记忆具体史实。
地理学科考查重点突破 (一)人地协调观的实践导向 第12题(自然地理)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命题载体,通过2015-2017年卫星遥感数据对比,要求考生分析治理措施成效及局限性,试题创新点在于引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环境治理题的单一维度。
(二)区域认知的梯度设计 第27题(人文地理)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案例,从空间结构(第Ⅰ问)、产业协同(第Ⅱ问)、生态保护(第Ⅲ问)三个层面递进考查,特别是第Ⅲ问要求比较两种发展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考查考生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的真实情境 第34题(综合题)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背景,设置"生态红线划定""热带雨林保护""离岛免税政策"等现实议题,试题要求考生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这种"做中学"的命题方式,有效对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政治学科命题特色分析 (一)价值引领与知识考查的平衡 第5题(政治-历史综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为切入点,要求结合宪法修正案和《民法总则》分析法治中国建设路径,试题巧妙地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法律条文,引导考生理解"价值引领-制度保障-实践养成"的法治逻辑。
(二)政治认同的多元维度 第23题(政治-地理综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效果调查数据,要求考生从国家战略、国际关系、国内治理三个层面分析政治认同形成机制,这种多角度设问方式,突破传统政治认同题的单一政府视角。
(三)辩证思维的能力进阶 第37题(哲学)以"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命题背景,设置"技术伦理""认知革命""社会结构"三个递进式设问,特别是第Ⅲ问要求分析"人类劳动价值论在智能时代的适用性",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时代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转向
- 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培育:试题中情境化设问占比达68%,如第26题(历史)以"敦煌藏经洞文书流散"为背景,考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 从学科本位转向跨学科整合:历史-地理综合题占比达25%,政治-地理综合题占比15%,体现"大历史观"与"人地系统观"的融合。
- 从统一标准转向多元评价:试题设置开放性选项(如第34题第Ⅲ问),允许考生用不同理论框架进行解释。
(二)备考策略优化建议
- 构建学科大概念体系:以"制度演进""文化互动""人地关系"等核心概念为纽带,建立知识网络,例如将"丝绸之路"串联起历史地理政治多学科知识。
- 强化时空坐标系训练:制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与"世界地理关键事件图",标注重要时间节点与空间区位。
- 深化真题研习:近五年高考真题中,85%的考点在近三年重复出现,但命题角度呈现"旧题新考"趋势。
- 培养数据解读能力:掌握GIS基础操作,能从卫星影像、统计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如2017年试题涉及遥感数据解读题占比达40%。
(三)教学实践改进方向
- 创建"问题链"教学模式:以2017年试题为例,可设计"材料分析-核心概念提取-多维度论证"的三阶问题链。
- 开发情境化学习资源: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角色扮演,培养全球视野。
-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知识图谱"追踪学生素养发展轨迹。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一)历史学科(第38题) 材料一:明嘉靖《问刑条例》规定"沿海卫所军士犯罪,由卫所官审拟",材料二:清光绪《大清刑律例》载"地方州县司法案件,须报省级衙门备案"。
【设问】 Ⅰ. 比较两条例例体现的司法制度差异,分析形成原因 Ⅱ. 结合材料说明司法地方化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Ⅲ. 从法治角度评述司法地方化的历史启示
【解题要点】 Ⅰ. 差异:明代军司法权下放,清代行政司法分离;明代事前备案,清代事后报批 原因:明代卫所制衰落,清代行政体制改革 Ⅱ. 影响:削弱中央司法权威,促进地方自治;形成"双轨制"司法体系 Ⅲ. 启示:法治建设需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完善司法监督机制
(二)地理学科(第34题) 材料:海南自2010年建省以来,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2017年游客总量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00亿元。
【设问】 Ⅰ. 绘制海南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说明划定依据 Ⅱ. 分析三亚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限制 Ⅲ. 提出优化离岛免税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