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6江苏高考语文,2016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教育 45分钟前 1030

《时光的刻度》

2016年的江苏之夏,空气中浮动着樟树的清冽与栀子花的甜香交织的气息,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刺破沉寂,我正对着作文题《话长话短》出神,监考老师收走试卷的刹那,窗外忽而传来布谷鸟清越的啼鸣,一声声,恍若童年时外婆在田埂上呼唤我乳名的悠长调子,穿越了十年的光阴,轻轻叩响心扉。

那年考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是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中写道:"在历史里,一个村庄就像一个人,它有它的童年,有它的壮年,有它的老年,最后消逝了。"彼时只觉文字晦涩,直到多年后整理外婆遗物,在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里,发现夹着的三张糖纸——那是1986年她牵着我去县城医院看病,作为奖励的大白兔奶糖糖纸,糖纸已褪成半透明的浅褐色,指尖摩挲间,似乎仍能嗅到当年甜丝丝的奶香,那一刻,冯先生笔下"消逝"二字的千钧重量,猝然击中了我的心。

江苏卷的语文题,总带着时光沉淀的纵深感,记得2015年考的是《智慧》,阅读理解选了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文中说:"儿童的生活是全真的,全善的,全美的。"那时我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模拟卷,对这句话不以为意,直到去年在小学实习,看见孩子们蹲在花坛边,屏息凝神观察蚂蚁搬家,为一片飘落的梧桐叶争论它的去向是泥土还是天空,才惊觉自己早已在题海中丢失了那种"全真"的视角,原来真正的智慧,并非解出多少道复杂的解析几何,而是始终保有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与最温柔的悲悯。

作文材料里那句"话有三说,左右逢源",当年在考场上,我写了外交辞令的圆融,写了人际交往的机变,而今坐在大学图书馆里重读《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突然有了新的注脚,去年参加社会实践,在乡村支教时遇见一位老教师,他从不参与教师间的闲言碎语,却把三十年的教学笔记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连谁爱吃辣、谁怕打雷、谁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最动人的"话",不是巧舌如簧的辩白,而是沉甸甸的用心与无言的坚守。

江苏卷的古诗文鉴赏总是让人爱恨交加,那年考的是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老师在考前反复强调"离乱"背后的时代沧桑,可真正让我记住这句诗的,是高三毕业那天,在操场角落遇见分别三年的小学同学,我们都长高了,眉眼却还是儿时的模样,相对无言时,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突然就懂得了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苍凉,原来文字的温度,不在典故的堆砌,而在它能否精准刺中某段生命体验,引发灵魂的共鸣。

考试结束后,父亲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来接我,后座上的我晃荡着双脚,看见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摊融化的金子,铺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没问考得如何,只说:"带你吃碗奥灶面吧。"面馆里,老板娘熟练地浇头煮面,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我忽然想起语文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说:"你们记住,高考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弯道,不是终点。"那时觉得是老生常谈,此刻却看见窗外的梧桐叶在风里翻飞,像极了考卷上那些等待被解读的隐喻,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与希望。

如今偶尔还会翻出那年的高考语文卷,泛黄的纸页上,"话长话短"四个字已经洇开淡淡的墨痕,就像外婆的糖纸、老教师的笔记、父亲的后座,那些看似消逝的时光,其实都化作了生命的刻度,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显影出清晰的意义,这或许就是江苏语文卷最珍贵的命题——它教会我们在文字的长短句里,读懂时光的深浅,也读懂自己的来处与归途,更懂得在话长话短之间,丈量出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高考数学应试技巧,高考数学应试技巧口诀
« 上一篇 55分钟前
高考历史必修一,高考历史必修一占多少分
下一篇 » 3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