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西高考英语,2013江西高考英语答案
《那年夏天,我们与英语的战争》
2013年的夏天,江西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教室里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动着,卷起一阵阵带着粉笔灰的热风,把墙上"距离高考还有30天"的红字标语吹得微微颤动,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役擂鼓,我盯着英语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母,感觉自己像站在一片陌生的原始森林里,每个单词都像张牙舞爪的树影,在迷雾中若隐若现,让人晕头转向。
那年的江西高考英语卷,后来被考生们戏称为"史上最难",完形填空的空格长得能塞进一个鸡蛋,阅读理解的文章像是从《经济学人》上直接撕下来的,连作文题目都带着股子文艺青年的矫情——"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长",同桌老林把卷子揉成一团,小声嘀咕:"我宁愿真的变成一棵树,也不用做这破题了。"他话音刚落,周围就传来一阵压抑的笑声,那笑声里满是对这场"战争"的无奈与自嘲。
其实我们的英语学习,从高一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游击战",语法课上,英语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各种时态语态的框架,像是在搭建一座复杂的积木城堡,而我们这些"蹩脚的工匠",连最基本的砖块都砌不整齐,每当她念出"过去完成进行时"这样拗口的术语时,教室里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息声,早读课上,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朗读声像是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合唱——有人声情并茂地念着"How are you",有人眼神涣散地盯着窗外飘过的云,还有人偷偷在课本下压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本被翻得卷了边的辅导书,成了我们最后的"武器"。
第一次模拟考的成绩下来时,我的英语只考了78分,那是个飘着小雨的黄昏,我抱着试卷在教学楼后的梧桐树下站了很久,雨水打湿了卷面上的红叉,像一朵朵绝望的小花在试卷上绽放,英语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我,只是指着窗外的操场说:"你看那些跑步的同学,刚开始都会气喘吁吁,但只要坚持跑下去,总能看到终点线。"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我平静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也让我第一次对英语这门学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从那天起,我的书包里永远多了一本英语单词本,早读课上,我不再跟着大家齐声朗读,而是默默地背着从A开头的单词;课间十分钟,别人在嬉笑打闹时,我躲在角落里做阅读理解;晚自习后,我会在教室多留半小时,把当天做错的语法题整理到错题本上,有时候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我也会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徒劳无功,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老师说的话,然后重新埋进书本里,单词本上的页码被我翻得越来越薄,而心中的信心却越来越厚。
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英语课,老师没有讲题,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娟秀的字:"语言是桥梁,不是围墙。"她说:"英语不是用来折磨你们的工具,而是带你们看世界的眼睛。"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讲台上,老师鬓角的碎发在风中轻轻飘动,我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单词和句子,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它们不再是拦路虎,而是变成了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考试那天,天气出奇地好,走进考场时,我的手心全是汗,但当试卷发下来,我拿起笔开始答题时,心里却异常平静,完形填空依然很难,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乱,而是静下心来,根据上下文慢慢推断;阅读理解的文章虽然晦涩,但那些长难句在老师讲过的语法知识面前,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写到作文时,我不再纠结于用什么高级词汇,而是真诚地写下了自己作为一棵树的梦想——扎根在知识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为后来者遮风挡雨。
成绩出来那天,我正在帮家里收稻子,手机突然响了,是同桌老林在电话里大喊:"你英语考了110分!"我愣在原地,手里的稻穗掉在了地上,那一刻,2013年夏天的蝉鸣、教室里的吊扇、老师温柔的话语、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闪过,我突然明白,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无比艰难的日子,原来都是成长的勋章,每一道红叉,每一次熬夜,都成了我青春里最闪亮的印记。
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在工作中也偶尔会用到英语,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2013年的那个夏天,想起自己在英语试卷上奋笔疾书的模样,那场与英语的"战争",教会我的不只是单词和语法,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就像老师说的那样,语言是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更广阔的世界,更是更强大的自己,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字母,如今却成了我探索世界的翅膀,带我飞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