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高考,辽阳高考状元
白塔下的青春答卷
晨光熹微中的辽阳古城,白塔铜铃在初夏的暖风里轻吟,惊起几只檐角栖息的鸽子,振翅声划破清晨的宁静,这座拥有两千四百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姿态,目送着又一届考生走向高考的战场,在古城墙斑驳的影子里,在护城河粼粼的波光中,辽阳的高考故事正以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青春篇章。
青砖黛瓦间的晨读声
文庙胡同的百年槐树下,总能看见捧着书本的少年身影,王宇每天五点半准时出现在这里,文言文诵读声清亮而坚定,惊醒了胡同里沉睡的猫,也惊醒了沉睡的古城记忆,这个住在老城区的男孩,书桌上贴着祖父用毛笔书写的"博学笃志",纸张已泛黄,字迹却愈发遒劲,辽阳的高考生们大多有着类似的印记——他们既在现代化教学楼里刷着最新的模拟题,又在古城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文庙的香火、魁星阁的传说,都化作了他们笔下的墨香与心中的信仰。
市一中的考场设在百年老校的红砖楼里,木质课桌椅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仿佛每一道划痕都刻着过往学子的奋斗痕迹,开考前半小时,高三(7)班的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走廊尽头,望着学生们整理文具的侧影,眼角泛起欣慰的细纹,这个教了二十年语文的老教师,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2010届学生的合影,照片上的青涩脸庞如今已分布在天南海北,但每年高考季,他总会收到他们从各地发来的加油短信:"老师,我们又回来了,就像当年您站在考场外等我们一样。"
油条豆浆里的奋斗曲
早市的热闹是辽阳清晨最生动的注脚,张阿姨的早点摊前,总坐着几个埋头苦读的学生,豆浆的热气氤氲了他们的眼镜片,却挡不住专注的目光,她的豆浆摊成了特殊的"自习室",学生们买一杯豆浆就能占一个座位,就着油条香背单词,时而小声讨论习题,时而用笔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张阿姨从不催促,只是默默在每人桌上多放一碟咸菜:"孩子们学习辛苦,得吃饱。"她的摊位前,常常放着一把旧雨伞,专为那些忘带伞的学生准备——在这座古城,善意总在不经意间流淌。
在辽阳纸板厂职工宿舍,陈雪的台灯常常亮到深夜,这个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女孩,书桌上堆着五本错题本,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解题思路,红色代表易错点,蓝色是解题技巧,绿色则是拓展思路,她的卧室墙上贴着辽阳城市地图,用红笔圈出了三所目标院校,每所院校旁都写着录取分数线和自己的模拟成绩,差距旁用铅笔写着"再提10分",在古城的寻常巷陌里,无数个陈雪正在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故事,是辽阳最动人的奋斗诗篇。
古城墙下的成人礼
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天佑门古城墙上突然飘来一阵悠扬的萨克斯风,那是艺术生小林在吹奏《追梦赤子心》,旋律穿透人群,正在涌出考场的考生们不约而同停下脚步,有人跟着旋律哼唱,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朝着古城墙深深鞠躬——仿佛在向这座见证他们成长的古城致敬,小林放下萨克斯,对着古城墙轻声说:"谢谢你们,陪我走过了最难的日子。"
白塔广场的钟楼敲响六下,宣告着高考的落幕,家长们举着向日葵花束在考场外等候,花海中此起彼伏的"孩子,辛苦了"让这座古城瞬间温润起来,王宇挤过人群,看见祖父拄着拐杖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祖传的文昌符,祖父拍了拍他的肩膀:"考得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了。"古城的砖石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时刻——从科举时代的贡院到如今的高考考场,变的是考试形式,不变的是古城人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是那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执着。
暮色中的白塔亮起金色的轮廓,护城河两岸的华灯次第绽放,那些刚刚走出考场的年轻人,带着古城的祝福奔赴下一场山海,在辽阳,高考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它是古城两千多年文脉的延续,是无数普通人用奋斗书写的青春史诗,当第一颗星辰出现在夜空,古城的孩子们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在白塔下并肩奋斗的时光,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答卷——它不仅记录着汗水与泪水,更镌刻着成长与希望,如同古城的青砖黛瓦,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青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