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17上海,上海高考作文题2017
被定义的青春与未完成的自我
当十八岁的夏风拂过窗外的梧桐,叶片在光影间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一群即将远行的少年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歌声之下,无数中国家庭正经历着一场无声而盛大的仪式——高考,这场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神圣意义的考试,如同一把精准而冰冷的标尺,将本应五彩斑斓的青春,切割成标准答案般的几何图形,在那些被答题卡填满的昼夜,在被分数精确标注的坐标系里,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叩问内心:我们是否忽略了青春最本真的模样?那些被标准答案所忽略的空白处,恰恰藏着生命最蓬勃、最不可限定的可能性。
高考制度,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它以相对公平的规则,为不同阶层的学子铺设了一条向上攀登的阶梯,如同一道宽阔的河道,让无数奔腾的青春找到了暂时的流向,当我们在晨曦中诵读“关关雎鸠”,在台灯下推演复杂的函数,在模拟考中揣摩评分者的心意时,我们确实在系统性地构建知识的骨架,这种被规训的成长,教会我们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高效地解决问题,恰似园林师精心修剪盆景,让无序的枝叶按照预设的优美形态生长,但倘若我们将这盆景视作森林的全部,便是认知上最大的局限,是对生命广阔性的无形禁锢。
去年盛夏,我在医院的长廊里遇见了一位正在复读的女孩,她日复一日地在病房外的走廊里背诵政治大题,输液管里的葡萄糖与《文化生活》的考点一同,被注入她略显单薄的身躯,当被问及是否喜欢哲学时,她茫然地摇头,眼神里透着一丝疲惫:“我只关心哪些会考。”这种将知识异化为应试工具的心态,恰似将璀璨的星辰摘下,只为镶嵌在答题卡的方格里,星辰虽美,却失去了指引航向、照亮宇宙的宏大意义,教育本应是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旨在点燃思想的荒原,让智慧的光芒驱散愚昧的黑暗,而非成为一座禁锢灵魂、只供奉着标准答案的奥林匹斯神庙。
在浙江某中学的一堂实践课上,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当学生们用废弃的零件、冰冷的金属,亲手组装起一个能够灵活运转的机器人时,他们眼中迸发出的光芒,远比任何一张模拟成绩单上的数字更动人、更温暖,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电路的少年,在田间地头立志成为新农人的青年,在社区服务中心策划公益项目的学子……他们正用行动无声地证明:青春的价值,无法被单一的维度所丈量,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每一笔都源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共同才构成那震撼人心的文明全景图,当我们习惯于用“985”“211”的标签去定义成功时,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用少数人的辉煌,遮蔽了多数人同样璀璨的光芒。
真正的成长,应当像一棵树的扎根,它既要深深吸收知识的养分,以构建坚实的根基;更要保持枝叶向未知天空舒展的勇气与渴望,钱钟书先生在清华求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却凭借国文满分的卓绝才华被破格录取;黄永玉先生从未迈进过大学的校门,却木刻、绘画、文学样样精通,成为一代艺术大师,这些案例并非否定系统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补给站,而非终点线,那些在考场上暂时失意的少年,或许正在另一片无人知晓的天地里,积蓄着足以冲破云霄的力量。
站在十八岁的门槛回望,我们会发现,青春最珍贵的,并非试卷上那个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曾被标准答案定义为“错误”的尝试:是偷偷写在草稿纸角落的诗行,是课桌下悄悄传阅的小说,是为流浪猫撑起一把伞的温柔瞬间,是篮球场上一次失败的投篮后,与朋友相视而笑的释然,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是生命最鲜活、最真实的注脚,它们如同梵高的向日葵,在生前饱受冷落,却在时光的淬炼中,绽放出穿越不朽的光芒。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宣告着这场战役的终结,被定义的青春,也将迎来一个重新定义的契机,愿我们带着高考赋予我们的严谨思维与逻辑能力,却不被其框架所禁锢;带着分数所证明的知识储备,却不被其价值所绑架,在人生的旷野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造物主,用无数个发自内心的“我愿意”,去拼接、去描绘、去创造一幅独一无二的生命图谱,毕竟,青春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标准答案之外的远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定义,去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