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宁夏语文高考,201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
《在语言的河岸上》
2017年的宁夏盛夏,贺兰山的轮廓在热浪中微微颤动,仿佛古老山脉的呼吸与蝉鸣共振,语文高考的考场里,三百支笔尖同时落在纸上,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又像风吹过芦苇荡,这是无数中国少年与母语的庄严相遇,也是一场如何用方块字丈量生命疆界的成年礼,空气里浮动着油墨的清香与少年人微咸的汗意,每一寸光线都在答题卡上投下专注的剪影。
当现代文阅读题展开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清晰,像一把密钥打开了记忆的匣子,那篇"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文本,铅字里嵌着匠人掌心的老茧与染缸的褶皱,仿佛能触摸到时光在织物上留下的肌理,有个女孩盯着"薪火相传"四个字出神,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校服口袋里爷爷送的木雕吊坠——那些刻进年轮的专注,不正是文本里"以时间为经线,以匠心为纬线"的生动注脚吗?她忽然懂得,考卷上的黑字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无数生命故事的密码本,等待有心人用经历去破译。
作文题"我的行囊"在考场里掀起一阵无声的波澜,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涟漪,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男生摸了摸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装着母亲凌晨煮的茶叶蛋还带着余温,父亲用红笔圈出的励志诗句,还有同桌偷偷塞进幸运星时狡黠的微笑,这些琐碎的物件在考题的映照下,突然有了金属般的光泽,他想起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喟叹,原来每个行囊里都装着一个微缩的江湖,装着出发时不敢回望的故乡炊烟,更装着对远方既憧憬又忐忑的心跳,笔尖划过纸面,墨迹晕染开来的瞬间,他仿佛看见行囊正生出翅膀。
文言文阅读的《宋史·王安石列传》让教室里的空气骤然凝固,那些拗口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句子,在十七岁的瞳孔里点燃了奇异的火焰,有个男孩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与九百年前的灵魂隔空对话,当他在答题卡上写下"变法"二字时,指尖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那些在故纸堆里沉睡的改革勇气,正通过油墨的芬芳,在年轻的心脏里重新搏动,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矫世变俗"四个字上,烫得他眼眶发酸。
监考老师踱步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杆丈量时光的标尺,有个女生偷偷看了一眼手腕上的电子表,秒针正一格一格地啃噬着分分秒秒,她想起语文老师在最后一课说的:"考试不过是语言的驿站,真正的修行在生活里。"于是她深吸一口气,将"行囊"里的焦虑与期许,都化作了笔尖流淌的墨河,她忽然明白,那些在考场上反复推敲的字句,终将成为日后对抗世界的铠甲。
铃声响起时,贺兰山恰好投下长长的阴影,将考场切割成明暗两部分,交卷的少年们走出考场,阳光刺得他们眯起眼睛,有人笑着谈论作文里写到的星辰大海,有人争论着文言文里某个虚词的用法,更多人只是静静望着远方——那里有比标准答案更辽阔的世界,等待着他们用刚刚在考场上锤炼过的语言去命名、去书写、去生活,校门口的老槐树落下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在他们崭新的鞋尖上。
这场考试终将结束,但这些少年与母语的相遇,才刚刚开始,当他们带着满纸墨香走向未来时,行囊里的文字会生根发芽,长成思想的乔木,开出情感的花朵,因为在汉语的星河里,每个标点都是星辰,每个段落都是银河,而他们,终将成为这片星空最明亮的观测者,多年后或许会忘记具体的考题,但那种与母语灵魂共振的震颤,将永远镌刻在生命的年轮里,如同贺兰山亘古不变的轮廓,在时光中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