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高考,商城高考成绩
大山深处的青春突围战
在豫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商城县如同一颗被时光浸润的明珠,静静镶嵌于群山的臂弯,它不仅镌刻着“红军摇篮”的红色印记,更承载着无数平凡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切渴望,每年六月,当全国的目光聚焦于这场名为“高考”的青春大考时,这里的学子们正经历着一场更为特殊的战役——他们不仅要与试卷上的难题搏斗,更要与地理的隔绝、资源的匮乏,乃至命运的枷锁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商城的高考,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一个县域教育在困境中突围的艰辛历程与磅礴力量。
大山里的“高考孤岛”
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境内群山连绵,交通自古便是难题,这里的许多乡镇中学,至今仍沿袭着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传统:清晨五点半,当整个村庄还在沉睡,宿舍楼的灯光便如星辰般次第亮起,学生们裹着单薄的棉被,在熹微的晨光与凛冽的山风中诵读课文,声音穿透薄雾,是对寂静大山最倔强的宣告,夜晚十点,教学楼里灯火依旧通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山间此起彼伏的虫鸣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奋斗交响,对他们而言,高考不仅是通往象牙塔的阶梯,更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是斩断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唯一利剑。
资源的匮乏,始终是悬在这片教育天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县城重点高中的实验室里,仪器设备大多陈旧老化,许多实验只能停留在“看”与“听”的层面;乡镇中学的图书馆,藏书量不足万册,种类也极为有限;更遑论外教口语课、线上互动式课程等在都市早已普及的教学资源,去年,商城一中的一名理科考生在备考时无奈地发现,学校仅有的三台物理实验仪器,已损坏整整两年,他只能一遍遍观看教学视频,在脑海中“想象”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将抽象的知识点在虚拟世界里反复拼凑,这样的困境,在每一所山区中学,几乎都是一个沉重而无奈的共性话题。
留守家庭的“教育接力赛”
在商城,超过六成的高考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或许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却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读懂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六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商城高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至今记忆犹新,班上有个叫王磊的男生,父母常年远赴他乡打工,将他托付给年迈的奶奶,奶奶不识字,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每天凌晨四点,当整个村庄还在沉睡,厨房的灯便会准时亮起,为孙子准备一天的饭菜,为了节省那笔往返路费,王磊三年间只回过两次家,每次返校,奶奶总会颤巍巍地往他书包里塞一袋自家炒制的花生,一遍遍地叮嘱:“花生不贵,但能顶饿,吃了就有劲儿读书。”王磊在作文里写道:“我吃的每一颗花生,都带着奶奶手掌的温度,那是她用一生的皱纹,为我换来的希望。”
这样的故事,在商城的土地上俯拾皆是,平凡却足以撼动人心,无数家长为了支持孩子这场“战役”,宁愿背井离乡,将微薄的收入如数寄回,化作孩子书桌上的书本、台灯和一日三餐,去年,商城县高考本科上线率历史性地突破60%,这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节衣缩食、倾尽所有的坚守,正如一位母亲在家长会上,谈及孩子的未来时,声音哽咽:“我们这一代人,吃尽了没文化的苦,砸锅卖铁,拼了命,就是不想让孩子再走我们的老路。”
教师的“燃灯者”精神
在商城教育界,“燃灯者”是一个饱含敬意的称谓,这些扎根山区的园丁,用三尺讲台书写着平凡中的伟大,用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孩子的前程,商城二中的张华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担任班主任,他的生活被两点一线的轨迹牢牢锁定——清晨五点到校,深夜十一点回家,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年备着几盒胃药,那是常年饮食不规律、积劳成疾的胃溃疡留下的“勋章”。“孩子们等不起,他们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也不能停。”张华老师的话语朴实,却重若千钧。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群被称为“银发教师”的群体,已退休多年的老教师陈建国,曾婉拒了城市里高薪返聘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到自己曾就读的母校,义务代课,他自掏腰包购买教辅资料,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为贫困学生“开小灶”,这一坚持,便是八年,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课本,陈老师的眼神依旧清亮而坚定:“我老了,但还能为这些孩子们点一盏灯,照亮他们脚下的路,这就够了。”
突围之路:从“输血”到“造血”
近年来,商城高考的成绩单上,除了攀升的分数,更添了一抹令人振奋的亮色:2022年,全县有12名考生梦圆清华、北大,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2023年,与郑州外国语学校合作的“远程直播班”成功覆盖全县8所中学,山区学子第一次能实时共享省会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屏幕两端的师生,跨越山海,同上一堂课,这些可喜的变化,源于当地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持续“输血”,更得益于教育生态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以前我们总说‘输血’,解决眼前的困难,但现在更要学会‘造血’,激发内生动力。”商城县教育局局长王海波对此深有感触,县里不仅投入巨资新建了标准化的高中校园,更创新推行“名师工作室”制度,让顶尖教师成为“火种”,辐射带动县域内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生”等倾斜性政策,如同一道道暖阳,为山区学子打开了更多通往顶尖学府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更多可能。
青春的答案在远方
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商城高中的校门口,早已被翘首以盼的家长们挤得水泄不通,一位父亲骑着那辆陪伴了他多年的破旧电动车,车后座上,用草绳牢牢地绑着一篮子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这是他从凌晨三点出发,翻山越岭赶了三个多小时山路带来的“谢礼”,当看到儿子走出考场,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时,这位不善言辞的父亲只是憨厚地笑了笑,眼角的泪光,比六月的阳光更加温暖。
商城的学子而言,高考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突围,更是一次扬帆远航的启程,他们或许没有城市的优渥条件,却拥有大山的赋予——坚韧、质朴与不屈不挠的灵魂,他们的试卷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而他们的人生答卷上,早已用奋斗的笔触,刻下了“不负韶华”的誓言,正如商城高中的校训所言:“山高人为峰,梦远志更坚。”
当这些年轻的身影最终走出大山,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个县域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无数个家庭沉甸甸的梦想,商城高考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那些在晨曦中诵读、在孤灯下苦读的青春,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