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考辽宁,17年辽宁高考
修正与润色后的版本
十七岁的考场,十八岁的远方
2017年的夏天,辽宁的蝉鸣仿佛被注入了额外的生命力,比往年更响亮、更执着,仿佛要为即将远行的少年们奏响最后的序曲,闷热的教室里,十七岁的少年们挤在一起,手中紧握的,薄薄一张准考证,却承载了整个青春的重量,那一年,高考改革的春风第一次拂过东北平原,辽宁的考生们成了勇敢的“探路者”——文理分科的壁垒被推倒,“3+3”的新模式在眼前展开,这不仅是一场考试制度的变革,更是一道横亘在每个人面前的选择题: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如何为自己的人生精准锚定航向?
李默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拂过,沙沙作响,那声音像极了无数试卷在空中翻动的声音,他的桌角,静静地贴着一张便签,是同桌林晓用红笔写下的:“别怕,我们都是第一次长大。”那年,李默的选择有些特别——物理、化学与历史的奇妙组合,他曾说:“我想试试,理科的严谨逻辑与文科的人文温度,能否在我身上共存。”考场外,家长们身着寓意“开门红”的T恤,攥着矿泉水和巧克力的手心早已被汗水浸湿,有人高举“金榜题名”的牌子,目光灼灼;有人对着空旷的走廊,低声祈祷,神情凝重,而考生们迈入考场时,那略显稚嫩却又无比坚定的脚步声里,藏满了少年人特有的倔强与孤勇——他们深知,这场考试将为一段青葱岁月郑重画上句点,却也为另一段未知的人生,写下最激昂的序言。
数学考试的结束铃声,像一把利刃,划破了夏日的沉寂,李默走出考场,看见走廊尽头,一个女孩正蹲在地上失声痛哭,身旁散落一地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函数图像与辅助线,诉说着她无声的挣扎,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她第三次在模拟考中崩溃,辽宁的六月,阳光总带着一种近乎锋利的质感,毫不留情地照在那些泛黄的试卷上,也照在少年们紧绷的肩膀上,没有谁选择退缩,因为他们明白,在这个十七岁的夏天,滚烫的汗水,远比咸涩的泪水,更有力量。
填报志愿的日子,学校门口的公告栏前人头攒动,喧嚣而热烈,李默和林晓并肩而立,指尖轻轻划过志愿书上那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名,从大连的浪漫海风,到沈阳的厚重梧桐;从北京的胡同烟火,到上海的弄堂风情,每一个地名,都像一扇通往未来的门,林晓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她想学新闻,她说:“我想用镜头和笔,让更多普通人的故事被世界听见。”李默则选择了化学,他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也许有一天,我能研发出一种试剂,让这个世界少一些因疾病而流下的眼泪。”他们并不知道前路是坦途还是荆棘,但那一刻,午后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斑驳地洒在志愿书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将他们眼中的憧憬与期待,照得格外明亮。
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觥筹交错间,李默已是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研究员,白大褂是他的新铠甲;林晓则成了手持摄像机的纪录片导演,镜头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继续记录着“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聊起2017年的那个夏天,聊起那个蝉鸣不止的考场,聊起彼此草稿纸上潦草却滚烫的字迹,李默举起酒杯,感慨万千:“原来十七岁的我们,真的以为高考是人生的终点,后来才明白,那不过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起点。”
那批辽宁的十七岁考生们,早已散落在天南海北,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有人身着白衣,成为守护生命的医生;有人站在三尺讲台,成为点亮未来的教师;有人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成为锐意进取的创业者……但无论身在何方,每个人的心底,都珍藏着那个夏天的独家记忆——教室里那台老旧吊扇永不停歇的嗡鸣,考前老师不厌其烦强调的“答题卡填涂规范”,还有考完最后一门后,大家将试卷高高抛向天空的瞬间,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纸页,像一群挣脱束缚的白鸽,驮着整个滚烫的青春,飞向了无垠的远方。
十七岁的考场,或许曾让他们感到迷茫与恐惧,但十八岁的远方,早已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与热切期盼中,徐徐展开画卷,那一年,辽宁的考生们用笔尖在考卷上写下答案,更用勇气在人生的答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而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终究成了他们生命里,最明亮、也最滚烫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