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7高考题,2017年山东高考题
《破壁者》
当2017年山东高考的作文题《我的行囊》在考场上徐徐展开时,一个名叫李默的少年正独立于泰山之巅,脚下是翻涌的云海,如历史的波涛在眼前奔流不息,他的行囊里,没有塞满沉甸甸的 textbooks 与模拟试卷,而是静静躺着三件看似寻常的物件:一把布满铜绿、仿佛凝结着时光密码的钥匙,一个用褪色红布包裹的、形状古朴的小包,还有半张被岁月浸染得字迹模糊的旧报纸,这三样东西,即将成为李默叩开家族尘封记忆的密钥,也是他打破现实桎梏、开启人生新境的契机。
这特殊的行囊,是奶奶弥留之际亲手交给李默的,那把钥匙,据说是开启沂蒙山区祖宅地窖的唯一凭证,那座老宅,在城市化不可阻挡的浪潮中,早已沦为一片废墟,唯有一堵饱经风霜的青砖墙,如一位倔强的老者,在岁月的侵蚀下孤独挺立,当李默将钥匙缓缓插入锁孔,那“咔哒”一声轻响,伴随着铜绿簌簌落下的细微声响,仿佛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魂灵,地窖深处,没有想象中的金银财宝,只有一摞摞用油纸包裹、已然泛黄的账本,和一封字迹因泪水晕染而显得潦草、却字字泣血的控诉信。
1948年的那个冬天,凛冽的寒风刺骨,太爷爷李文正,正是用这笔积蓄买下了邻村的二十亩薄田,希望能为家族挣得一份安稳,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在土改运动中,他被划为“富农”,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收支记录,一笔一划,记录的不仅是田地的收成与开销,更是一个农耕文明最后的尊严与体面,而那封控诉信,则是太爷爷在一次残酷的批斗会后,用尽全身力气写给县长的血书,墨迹在泪痕中晕开,形成一朵朵不规则的、却永不凋零的红梅图案。“吾辈耕读传家,未尝欺压乡邻,奈何世事弄人,竟成阶下之囚……”李默的手指抚过那些因颤抖而略显歪斜的笔画,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纸张的粗糙质感,更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滚烫体温。
在整理祖宅遗物的过程中,李默又在墙角的暗格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共产党宣言》,扉页上,用遒劲的毛笔字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落款日期赫然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日,原来,太爷爷曾是村里第一个识字的农民,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变卖田产,组建抗日自卫队,而那把锈迹斑斑的钥匙,其真正的使命,竟是开启祠堂藏枪柜的物件,历史的真相,往往就藏在这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如同地窖深处那坛尘封已久的老酒,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封存着惊心动魄的过往与醇厚深沉的情感。
高考前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李默在市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偶然翻到了1949年《大众日报》的合订本,在泛黄的纸页间,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爷爷李文正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开明士绅”的表彰名单中!原来,在土改复查的复杂局面中,太爷爷曾利用自己的身份,暗中保护过多名村干部,那些账本上看似普通的“捐粮”“助学”字样,此刻突然有了全新的、充满温情的注脚,李默恍然大悟,历史从非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每个生命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复杂而深刻的注脚。
填报志愿的时刻到了,面对热门的经济专业带来的光明前景,李默内心却无比坚定,他毅然选择了历史学,在泰山极顶,迎接第一缕朝阳时,李默再次打开了他的行囊,他将那把象征着家族记忆与历史真相的钥匙,郑重地放进了市博物馆的捐赠箱,他知道,钥匙的锈迹或许会慢慢褪去,但它所承载的记忆重量,将永远不会消减,当他转身离去时,行囊里只剩下那本残缺的《共产党宣言》,和半张写着“不忘初心”的旧报纸,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不是守着过去的灰烬苟且取暖,而是带着历史的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在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透过明净的玻璃,那把钥匙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李默凝视着它,仿佛时空交错,他看见了太爷爷在田埂上辛勤耕耘的坚毅身影,看见了奶奶在昏黄油灯下为他缝补衣物的慈爱侧影,也看见了自己,正站在泰山之巅,眺望着远方辽阔的天地,三代人的行囊,从农耕文明到信息时代,从战火纷飞到盛世太平,物件在变,形式在变,但其中蕴含的内核却始终如一——那是对土地深沉的眷恋,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是对未来美好的期许,这,或许就是《我的行囊》这道考题最深刻的答案:我们每个人,既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我们完成着生命的破壁与重生,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