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南语文高考,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
《椰林深处的笔锋》
2017年的海南盛夏,暑气裹挟着咸湿的海风掠过文昌东郊椰林的林梢,当高考语文结束的铃声响起,一名考生的草稿纸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演算,还留着半句未写完的作文题——"我的中国梦",这个被椰影海浪浸润的考场,不仅见证了无数年轻生命在试卷上镌刻的成长轨迹,更折射出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时代蜕变,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泛黄的草稿纸上,那未完成的半句恰似青春的留白,等待着被岁月赋予更完整的答案。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考点,穿筒裙的黎族女生符小芳在作文里写下奶奶的故事:老人年轻时背着背篓翻山越岭赶集,肩头勒出的红痕像地图上的等高线;如今村里的柏油路直通县城,智能手机里能看见北京天安门的城楼,这个细节后来被阅卷老师称为"最动人的中国叙事"——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时代记忆,带着露珠的晶莹与晨曦的温度,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不远的考点,不少考生在作文中引用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太空之约,他们笔下星辰大海的梦想,与椰林上空划过的航天轨迹奇妙重叠,仿佛是古老的飞天传说在现代科技中找到了新的注脚。
海口一中的语文教研组长陈老师至今保存着那年的满分作文复印件,文章从海南黄花梨的纹理切入,讲述"工匠精神"的传承:"千年前的黎族先民用树皮制布,今日的匠人用椰壳雕花,变的是技艺的形态,不变的是对完美的执着。"这种将地域文化与时代命题相融合的写作,恰如海南岛本身,既有热带雨林的丰茂与深邃,又有自贸港的现代气息与锐意进取,陈老师曾感慨:"这些文字就像海南的四季果,外表朴实,内里却藏着饱满的汁液与甘甜。"
在儋州东坡书院遗址附近的考场,一个男生在议论文中写道:"苏东坡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吟唱中找到文化认同,今天我们更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恰似海南岛上古老的黎锦与时尚的秀场交相辉映,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黎锦的经纬中织就的是祖先的智慧,而T台的聚光灯下闪耀的是新时代的审美,这种碰撞与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自信,阅卷组特别指出,当年涌现出大量以海洋文化、岛屿精神为素材的佳作,考生们用"潮汐的节奏"比喻时代的脉搏,用"椰子的内核"象征坚韧的品格,诠释着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那年高考作文题要求"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在三亚凤凰机场附近的考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考生们写下了"一带一路""生态旅游""精准扶贫"这些关键词,一个孩子在文中描述父亲参与建设的凤凰机场扩建工程:"钢架如大鹏的翅膀,载着海南飞向世界",而母亲则在生态旅游区教游客识别珊瑚礁的种类,这种来自基层的鲜活表达,让阅卷老师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阳光如何照亮每个孩子的梦想,也让他们意识到:所谓中国故事,正是由无数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个体生命共同书写。
十年后的今天,当自贸港建设的号角吹响,回望2017年的海南高考语文,那些在试卷上绽放的思想之花依然芬芳,从五指山的红棉到万泉河的碧波,从博鳌论坛的讲台到洋浦港的货轮,一代代海南青年用文字丈量着家乡的发展,也用思考定义着青春的坐标,正如文昌孔庙里那株千年古榕,新生的枝桠总是在古老的根脉上顽强生长,这正是海南故事最动人的注脚——在椰林深处的笔锋下,每个奋斗者的梦想都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壮丽篇章,而当年那些未完成的作文题,如今已在自贸港的蓝图中找到了最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