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用电,高考用电脑阅卷?
《六月的光伏》
六月的阳光,像熔化的液态黄金,慷慨地泼洒在南方这座小城的每一寸空气里,高考考点外的香樟树下,供电所的抢修车如一头蛰伏的银灰色巨兽,静静地伏在树荫的庇护下,技术员老张正半蹲在车尾,专注地检查着应急供电设备,他头戴的安全帽边缘,沁出细密的汗珠,汇成一道道晶莹的溪流,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悄然滑入深蓝色的工装领口。
“张师傅,这已经是第三台应急电源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小李举着对讲机,声音里带着几分初出茅庐的紧绷,老张没有抬头,手中的扳手在配电箱的螺栓上精准地拧出三圈清脆而沉稳的响声,仿佛在为一场无声的战役校准音准。“高考用电,重于泰山,咱们多一道保险,孩子们就多一分安心。”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磐石般的重量。
距离开考还有四十分钟,考点内的空调早已提前启动,发出低沉而均匀的嗡鸣,老张透过车窗望去,看见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们三五成群,正安静地步入考场,他们步履轻快,神情却庄重,像一群即将远航的候鸟,而他们手中紧攥的,早已不是薄薄的准考证,而是十二年寒窗苦读凝成的一张张通往未来的船票,考场里那盏盏明亮的灯光与徐徐转动的风扇,正是承载着这艘梦想之船平稳航行的压舱石。
十年光阴,恍若一瞬,十年前,老张也是个刚进供电所的毛头小子,第一次参与高考保电任务,他跟在经验丰富的师傅身后,蹲在嗡嗡作响的变压器旁,总觉得那电流的脉动声中,藏着无数家庭的殷切期盼,那年数学考试进行到一半,考点突发断电,师傅二话不说,背起五十斤重的发电机,在四十度的高温下狂奔八百米,当他赶到考场时,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却挂着如释重负的笑容,拍着老张的肩膀说:“听见没?孩子们算题的声音,比啥都好听。”
轮到老张成为那个传道授业的师傅了,他手把手地教小李使用红外测温仪,精准捕捉电缆接头处的细微温差;他侧耳倾听配电柜里传来的电流声,从那平稳的“嗡嗡”声中分辨出任何一丝不谐的杂音;他更是要求小李,将每一根备用电源的接线端子都拧紧到“再拧半圈就过头”的极致程度,小李起初不解,直到老张调出去年高考的监控录像:一个女生在风扇骤停的瞬间,因过度紧张而双手颤抖,几乎握不住手中的笔,但她最终还是深吸一口气,咬着牙坚持答完了整张试卷。
“小李,你觉得电是什么?”老张突然停下手中的活,问道,小李愣了一下,认真地回答:“是能量,是动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老张摇了摇头,目光温和地投向考场方向:“不,电是安心,你看那些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可以心无旁骛地思考,不用去想电从哪里来,不用害怕风扇会突然停转,能让他们的心静下来,这就是咱们工作的意义。”
开考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仿佛一道无形的指令,老张示意小李启动实时监测系统,屏幕上,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各项参数瞬间跃动起来,在幽绿的背景上,汇成一首平稳而有力的交响乐,老张这才靠在椅背上,拧开保温杯,缓缓倒出杯底浓酽的茶水,几片茶叶梗在杯中打着旋,像极了此刻他心中翻涌的思绪。
他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正坐在某个考场的窗前,临行前,儿子郑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爸,你保你们的电,我保我自己。”老张没说话,只是默默往他包里塞了一块巧克力——那是他当年高考时,母亲塞给他的,巧克力的甜味与当时擂鼓般的心跳交织在一起,成了记忆里最鲜明、最温暖的底色。
中午十二点,第一门考试结束,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脸上洋溢着如释重负的笑容,老张听见一个女生边走边对同伴说:“刚才空调好像突然转快了一点,我还以为要停电了呢。”小李笑着接话:“那肯定不会,咱们师傅把电路的‘脉络’都摸透了,检查了八遍不止。”
老张没有接话,只是又俯下身,用扳手轻轻敲了敲配电箱的外壳,侧耳倾听着那沉稳的回应,六月的阳光依旧毒辣,但香樟树的浓荫在地面上织就一片清凉,他知道,这场持续两天的“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他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守护着这些年轻梦想的隐形卫士,用万无一失的承诺,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后盾。
夕阳西下时,晚霞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老张在抢修车的后视镜里,看见考点大楼被温柔的光晕包裹,那些亮着的窗户,像一只只清澈而充满希望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这座苏醒的小城,他忽然彻悟,自己守护的,从来就不只是冰冷的电流,更是无数个像夕阳一样,正蓄势待发、即将绽放的滚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