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高考卷,2017高考 全国卷
算法人生:在数据洪流中重掌叙事权
算法人生
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曾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叩问:“有位作家说,每个人都要讲自己的故事。”当我们步入这个由0与1构建、由算法编织的时代,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现:我们的故事,究竟由谁执笔?当数据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奔涌向前,我们是否还能清晰地听见灵魂深处那不被编码的回响?
算法,正以不容置辩的姿态,成为这个时代最沉默的叙事者,它以冰冷的数据为笔,以我们的点击、浏览、停留为墨,在虚拟的画布上勾勒出一个个被简化、被标签化的人格模型,社交媒体的推荐机制,如同一面哈哈镜,将我们微小的偏好无限放大,构筑起隔绝异见的“信息茧房”;购物平台的精准推送,则像一个洞悉人心的精明商人,总能捕捉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欲望,并将其转化为购物车里的商品,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自己仿佛被困在算法编织的透明牢笼里,重复着被计算出的最优生活轨迹,说着被大数据预设好的“流行语”,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他站在齐颈深的水中却焦渴难耐,算法时代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明明身处信息的汪洋,却因只饮“算法之水”而难以找到真正滋养灵魂的甘泉。
更令人忧虑的是,算法的触手已悄然伸向人生选择的内核,试图将我们的未来量化为一道道可解的数学题,当教育系统用大数据预测学生的“最优”职业方向,当招聘软件用算法筛选出“最匹配”的简历,当婚恋平台用匹配度计算爱情的成功率,人生似乎正在失去其应有的复杂性与偶然性,沦为一场可以被精准预测的实验,我认识一位朋友,她自幼对历史与考古怀有炽热的梦想,但在算法基于“就业前景”与“薪资潜力”的综合评估下,最终选择了金融专业,多年后,她在证券公司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却总在午夜梦回时,看见那些埋在黄土深处的文物在月光下泛着幽光,算法给了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偷走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可能性,这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我们是否也像那些被囚禁的囚徒,将算法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那些被计算出的“最优解”——当成了真实的人生?
算法并非不可战胜的暴君,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选择与力量,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最终选择走出被设计好的世界,去追寻真实的人生,这启示我们,即使在算法编织的牢笼中,我们依然保留着选择的自由与尊严,我们可以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去接触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内容,让思想在碰撞中保持活力;我们可以勇敢地拒绝被数据定义,去追求那些不被算法看好却能点燃灵魂的梦想;我们可以在数字世界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性,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让人沦为数据的奴隶。
在这个算法叙事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成为自己故事的作者,而非被动的读者,这意味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穿透数据的迷雾;这意味着要保持**独立人格**,在众声喧哗中坚守内心的声音,不随波逐流;这意味着要勇于**探索未知**,在生命的空白处,用好奇心与行动去书写独一无二的篇章,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吟唱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算法编织的复杂世界中,唯有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坚定,才能在喧嚣中自守,于变局中开新,写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故事。
算法可以预测我们的行为,却无法定义我们的本质;数据可以描绘我们的轮廓,却无法填充我们的灵魂,在这个被算法重塑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叙事者,用每一次清醒的选择作笔,以每一次勇敢的行动为墨,在时间的画布上,我们必将书写出独一无二、无法被任何算法复刻的人生篇章,这或许,就是在这个算法时代,我们能给予自己最珍贵的礼物——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非被数据定义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