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模拟,高考前模拟考几次
《模拟考之后》
五月的蝉鸣像一把生锈的锯子,在黏稠的空气里来回拉扯,割裂着午后慵懒的时光,林薇攥着刚发下来的模拟考成绩单,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色,纸张上蜿蜒的红色数字如同一条决堤的河,瞬间冲垮了她苦心筑起的期待堤坝。
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距离真正的战场仅剩二十七天,教室后方电子屏上的倒计时数字被值日生擦拭得锃亮,"27"这个数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每个人心头发紧,林薇的座位在窗边,恰好能看见操场那棵老香樟树的影子在地面缓缓摇晃,斑驳的光影在她摊开的课本上跳跃,像极了她此刻摇摇欲坠的信心。
"总分587。"她对着成绩单轻声念出这个数字,声音干涩得像被砂纸磨过,比年级划定的重点线低了整整23分——这个差距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她与梦想之间,上一次模拟考,她还稳居年级前五十,所有人都笃信她能轻松叩开重点大学的大门,可这次数学卷最后两道大题的答题栏几乎空白,作文更是因偏题被扣了12分,鲜红的批注像一记记耳光。
"林薇,班主任找你。"前桌的男生突然回头,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惊扰了教室里凝重的空气,林薇手忙脚乱地将成绩单塞进书包,金属拉链却卡住了她的校服衣角,像某种执拗的挽留。
办公室里弥漫着劣质香烟与墨水混合的奇特气味,王班主任正埋首于成堆的试卷中,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他抬头瞥了林薇一眼,目光在她苍白的脸上停留了三秒,又重新落回到红叉遍布的卷面上。
"坐吧。"他将林薇的数学卷推到桌子中央,那些红色的叉号像一群振翅欲飞的乌鸦,"最后两道大题,思路倒是清奇,可惜全跑偏了轨道。"
林薇盯着那道解析几何题,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考试时铅笔在草稿纸上反复摩擦的沙沙声,坐标轴画了又擦最终晕染成一团墨迹,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公式定理,在考场上突然变成了无法破解的密码。
"压力太大了?"王班主任忽然开口,林薇摇摇头,又猛地点头,她想起最近每晚熄灯后,宿舍厕所里亮着的应急灯下,几个女生蹲在马桶圈上默背单词的剪影;想起母亲每周五雷打不动送来的保温桶,里面永远炖着她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汤面上浮着一层金黄的油花;想起父亲每次通话都只会重复那句"别紧张",却在她挂电话后默默往她卡里打了五百块钱。
"我女儿去年也是这样。"王班主任突然摘下老花镜,揉着眉心说,"最后一次模拟考掉了三十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周,后来我硬拉她去爬山,站在山顶俯瞰时,她说那些题目突然变得渺小了。"
林薇抬起头,看见班主任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温柔,他指向窗外那棵香樟:"你看那树,去年台风刮断了一根粗壮的枝桠,今年反而抽出了更多新枝,长得更茂盛了,人也一样,弯路走多了,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离开办公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林薇在公告栏前驻足,上面贴着往届学生的录取名单,她的名字在最右边,后面跟着"复旦大学"四个字——那是她初入高中时用红笔郑重写下的梦想,如今却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模糊不清。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林薇的同桌陈悦递给她一包薄荷糖:"我妈说这个提神。"陈悦的成绩比林薇还低,但她总能看见走廊里那个大声背英语单词的身影,声音清脆得像风铃。
"其实解析几何我有种新解法。"陈悦突然凑过来,拿起林薇的数学卷,铅笔在空白处流畅地画着辅助线,"你看,如果把这个点看作圆心,半径设为变量,方程会不会更简洁?"
林薇看着陈悦笔下舒展的线条,那些曾经让她头疼的公式突然有了生命,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课桌上,将试卷上的红叉照成了温柔的剪影。
下晚自习时,林薇在操场遇见了数学老师,老师正慢悠悠地散步,保温杯里飘出淡淡的茶香。"听说你最近状态不好?"他问,"高考就像跑马拉松,最后几百米拼的不是爆发力,是节奏感。"
林薇想起体育课上的八百米测试,每次跑到最后一圈时,她都会在心里默念:调整呼吸,稳定摆臂,保持节奏,原来那些看似艰难的时刻,都在教会她如何掌控自己的步频。
回到宿舍,林薇打开台灯,将皱巴巴的成绩单仔细铺平,她没有看刺眼的分数,而是盯着"587"这个数字,在后面郑重写下:距离高考还有27天,每天进步1分,就是27分,数学提升15分,语文提升5分,英语提升3分,理综提升4分——这个等式成立吗?
她不知道答案,但翻出数学错题本时,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温柔啃食桑叶,窗外的月光渐渐浓了,照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那里重新泛起了微光。
香樟树的影子在地面缓缓摇晃,像极了青春里那些曲折而珍贵的时光,模拟考的失利不是终点,而是教会她在弯道处如何调整呼吸,在迷雾中如何辨认方向,就像那些被台风折断的枝桠,终将在来年春天,长出更坚韧的新芽,向着天空,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