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高考生,最老高考生考上大学
《七旬书声》
七十二岁的邹尚武站在高考报名点前,工作人员递来的花名册在他掌心几乎被攥出了褶皱,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疾不徐地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在“年龄”一栏里,一笔一画地写下“1949”;又在“职业”一栏中,郑重地填上“退休工人”,玻璃窗外,金秋的梧桐叶正簌簌飘落,宛若五十七年前,那场被他亲手撕碎、飘散在青春风里的准考证。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2年的盛夏,邹尚武攥着全县第二的初中毕业成绩单,在省城考场外苦等了三日,为了凑齐他的学费,家中已卖掉了最后半亩稻谷,就在开考前夜,父亲在工地上不慎摔断了腿,攥着那张已被汗水浸得微皱的准考证,望着考场门口迎风招展的红旗,邹尚武的心如刀绞,他将准考证塞给了前来送饭的堂弟,声音沙哑却坚定:“你年轻,你去考。”那个傍晚,他将卖掉准考证换来的三块银元,悄悄塞进父亲的枕下,随即,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工程队列车,将那个大学的梦,连同青春一起,尘封进了记忆的角落。
此后的人生,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流转,他曾是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者,用双手托举起共和国的脊梁;他也曾在鞍钢的高炉前,与千度烈焰共舞,炼就一炉炉沸腾的钢水;更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与风沙为伴,挖掘着大地的宝藏,岁月在他掌心刻下了一层又一层厚实的老茧,唯有在深夜工棚的寂静里,那个未做完的数学题,才会悄然浮现,妻子是位朴实的纺织女工,总爱嗔怪道:“咱们老邹这辈子,就是跟书本这东西没缘分。”女儿降生那年,他在废品站意外淘到一箱旧书,如获至宝般连夜擦净搬回家,妻子望着空空如也的米缸,无奈地叹了口气:“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捡这些破烂做啥?”他只是憨厚地笑笑,将书箱视若珍宝。
退休后的日子,平淡得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直到五年前,在社区老年大学的书法课上,老师布置作业,要求书写“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当笔尖在宣纸上缓缓游走,墨团悄然晕开的那一刻,邹尚武的心猛地一颤,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轰然开启,那个被深埋在心底的大学梦,竟在垂暮之年,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回家后,他翻出铁皮箱底那张早已泛黄的准考证残片,虽然“1952”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但当年考场外梧桐树的清冽香气,仿佛又萦绕鼻尖,清晰如昨。
备考的日子,仿佛让他重新活了一遍,清晨五点,当社区公园的晨练音乐尚未响起,邹尚武的书桌前已然灯火通明,老花镜的镜片越来越厚,解题时,他不得不将字迹凑到鼻尖,才能勉强看清,小孙子总爱趴在桌旁,饶有兴致地看着爷爷用树枝在地上演算“鸡兔同笼”的问题,咯咯直笑:“爷爷,这道题我们上周才学过,您比我还认真呢!”邹尚武闻言,也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慈爱与释然。
攻克英语,成了他最大的挑战,他将单词工工整整地抄在卡片上,买菜时揣在兜里,排队结账时便默默背诵,卖菜的大娘记得这位总拿着小纸条的老头,打趣道:“邹师傅,您天天念叨的,是啥新式咒语啊?”他笑着摇头,眼中闪烁着光芒:“不是咒语,是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夜深人静,背单词的困意袭来,他便泡一杯浓茶,茶叶在杯中舒展,将水染成深褐色,那苦涩的滋味,竟与他年轻时喝过的苦丁茶别无二致,是奋斗的味道,也是青春的味道。
报名那天,工作人员看着身份证上“1949”的出生年份,又抬头打量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禁疑惑地问道:“大爷,您这把年纪,为啥还要来高考啊?”邹尚武不慌不忙地从布包里掏出那张泛黄的毕业照,照片上的少年意气风发,他轻抚着照片,缓缓说道:“我年轻时,有个大学梦没做完,现在日子好了,我想回来,把它给圆了。”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他布满老年斑的脸上,也照亮了他那双比五十七年前更加坚定、更加明亮的眼睛。
考场上,邹尚武是唯一的白发考生,发卷时,监考老师特意多看了他两眼,目光中充满了敬意与好奇,他接过试卷,手指微微颤抖,却异常稳健地在姓名栏写下了“邹尚武”三个字,当铃声响起,他提笔的瞬间,时光仿佛倒流,那个十七岁的夏天,那个在考场外徘徊的少年,与眼前的白发老人重叠在了一起,只是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拿起笔,为自己而战。
成绩公布那天,邹尚武不敢去查,是孙子偷偷用手机查到后,像一阵风似的冲进客厅,激动地大喊:“爷爷!您考上了!您被录取了!”电视里,正播报着高龄考生的新闻,镜头扫过邹尚武的名字,他望着电视屏幕,五十七年前那个傍晚,将准考证塞给堂弟的自己,与此刻喜极而泣的自己,在脑海中交汇,他忽然明白,有些梦想,就像深埋地底的种子,即便错过了破土而出的春天,只要心中的温度不减,终会在某个合适的时节,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
社区老年大学开学那天,邹尚武背着洗得发白的旧书包,精神矍铄地走进教室,教室里,坐着许多和他一样白发苍苍的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老师站在讲台上,笑容满面地欢迎道:“欢迎各位‘老同学’!今天我们上第一课,活到老,学到老。”邹尚武望向窗外,几片梧桐叶正悠然飘落,他心中豁然开朗:青春,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追梦时,那颗永远滚烫、永不言弃的心,这书声,不只为青春而鸣,更为生命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