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2017高考题,2017辽宁高考真题
青苔下的刻痕
高考那两天,辽东的雨下得缠绵又执拗,将窗外的青山洗得发亮,像一幅被反复晕染的水墨画,我坐在考场里,钢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圆圈,仿佛在捕捉那些飘忽不定的思绪,监考老师踱步的皮鞋声在空旷的教室里回荡,每一步都踩在我紧绷的神经上,直到历史试卷上"辽宁工业遗产保护"的题目映入眼帘,那些被雨声唤醒的记忆,突然在纸上晕染开来,化作一行行带着温度的文字。
爷爷的老宅坐落在沈城的铁西区,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总有一股混合着机油、铁锈与老木头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他曾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车间主任,那些布满刻痕的工具箱,墙上褪色的"工业学大庆"标语,还有阳台上生了锈的机床零件,都是他视若珍宝的"老伙计",我小时候总爱蹲在他身边,看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抚摸着这些金属物件,嘴里念叨着:"这可不是废铁,是咱们东北的骨头,是共和国的脊梁。"
2016年冬天,老厂区开始拆迁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的麻雀,扑棱棱飞进每户人家,惊醒了无数沉睡的梦,爷爷第一次发了脾气,把报纸上"旧貌换新颜"的报道揉成一团,烟头在报纸上烫出焦黑的窟窿,像一个个无声的控诉,我陪他去厂区转最后一圈,大雪覆盖的空地上,几台报废的机床像被遗弃的巨兽,锈迹在雪地上洇出暗红色的印记,如同凝固的血液,爷爷突然蹲下身,用手指在冰冷的钢铁上描摹着什么,雪水顺着他的指缝流下,冲刷出几道模糊的刻痕——那是他年轻时和工友们在休息时偷偷刻下的名字和日期,每一笔都镌刻着青春的热血与理想。
"你看这'志刚1978',"爷爷的声音有些发颤,"那年我们厂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就是靠这群人啃下来的硬骨头。"他的手指抚过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字迹,像在抚摸沉睡的婴儿,掌心的温度似乎能让钢铁重新焕发生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些冰冷的钢铁在他心里,从来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是见证辉煌与荣光的勋章。
去年春天,我陪爷爷去新建的工业博物馆,当看到展厅里陈列的熟悉机床时,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仿佛黑暗中见到了星光,讲解员说这些展品都是从各地征集来的"活历史",有些甚至还能操作演示,金属摩擦的声响仿佛能穿透时空,爷爷站在一台车床前,突然从怀里掏出块洗得发白的绒布,像对待稀世珍宝似的轻轻擦拭起来,周围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而爷爷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皱纹里漾开孩童般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机油味弥漫、火花四溅的车间。
回家的路上,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爷爷花白的头发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他突然说:"你看这老机器,零件坏了能修,要是人心里的东西丢了,可就真找不回来了。"这句话像颗石子,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是啊,那些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的厂房,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工具,承载的何止是几代人的记忆?它们是东北工业文明的基因密码,是共和国长子成长年轮里的深刻印记,更是一个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图腾。
此刻考场里的雨声渐渐停歇,窗外的天边露出了一抹鱼肚白,晨曦微露,驱散了连日的阴霾,我望着试卷上的题目,突然想起爷爷在博物馆里擦拭机床的样子,专注而虔诚,或许保护工业遗产,从来不是为了留住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守护那些与钢铁共呼吸的灵魂,守护那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传承,就像老宅墙角那片青苔,看似柔弱,却能在水泥缝隙里顽强生长,因为它的根须,早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血脉里,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紧相连。
钢笔尖终于落下,在答题纸上写下第一个字"保",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我的试卷上,也落在记忆里爷爷布满刻痕的手指上,那些被时光磨砺的痕迹,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