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1高考,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
《那年夏天,我们的十八岁》
2017年的盛夏,空气里浮动着槐花的甜香,也浮动着十八岁少年们隐秘的心事,当全国卷I的高考语文试卷发下来时,后排传来一声压抑的轻叹,那声响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寂静的考场里漾开一圈圈无声的涟漪,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场考试会成为记忆里一个清晰的坐标,标记着青春与成年交界处最明亮也最模糊的时光。
作文题是"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同桌小林用笔帽轻轻敲了敲我的桌子,压低声音问:"写'一带一路'还是'共享单车'?"我望向窗外,香樟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忽然想起早晨出门时,楼下修车铺的王大爷正给共享单车的链条上油,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那一刻,我决定了——我要写"美食"。
监考老师踱着步子走过我的课桌,皮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如同秒针在走动,当我写下第一个字"热"时,鼻腔里仿佛真的飘起了麻辣烫的香气,那是校门口摊位上飘来的熟悉味道,摊主阿姨总多给我们一勺海带丝,笑着说:"读书辛苦,补补脑子。"后来我才懂得,那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市井里最生动的烟火气,是中国人藏在味蕾里的哲学——苦辣酸甜,终将调和成生活的滋味。
写到"团圆"这个词时,奶奶的面容浮现在眼前,她每年冬至都会包饺子,把洗干净的硬币包进某个饺子里,谁吃到谁就有好运,2016年冬至,我咬到硬币时疼得龇牙咧嘴,奶奶却笑得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那时我还不懂,有些幸运不是硬币带来的,而是有人愿意把最好的运气都藏进你碗里,如今想起,才明白那枚硬币里藏着的中国人对团圆最朴素的期盼——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考场里的吊扇吱呀呀地转,把试卷吹得哗哗作响,写到"诚信"时,班长小张的脸庞闪过脑海,高三上学期,他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三百块钱和一张身份证,他在寒风里等了两个小时,终于等到失主来认领,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留下,他说:"我爷爷说过,人穷志不短,昧良心的钱一分都不能拿。"那时的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诚信"二字的分量,却已经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古老民族的道德底线。
写到"创新"时,笔尖突然顿住了,想起上周参观科技馆,看到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模型,讲解员说这架飞机上有百分之十的零件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旁边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小声说:"原来我们也能这么厉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无数个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里悄悄积蓄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瞬间。
交卷的铃声响起时,我最后一个写下了"梦想"这个词,走出考场,看见小林被他的父母簇拥在中间,妈妈正给他擦汗,爸爸则小心翼翼地捧着保温杯,阳光刺眼,我却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格外清晰,那天的云很白,风很轻,像极了十八岁的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却又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所有可能。
多年后再回望2017年的夏天,我才真正读懂那道作文题的深意,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从来不是冰冷的标签,而是无数个鲜活的故事:是奶奶手里的饺子,是摊主阿姨的笑容,是小张在寒风里等待的身影,是科技馆里那句骄傲的"我们也能",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中国最生动的模样。
而我们的十八岁,就像那些关键词一样,被时光酿成了酒,初尝时辛辣,回味时甘甜,在记忆里散发着独特的香气,那是我们与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相遇,也是我们写给未来最滚烫的情书,每当想起那个夏天,总能闻到空气中槐花的甜香,听见试卷翻动的沙沙声,看见十八岁的自己,在青春的渡口,向着未来,勇敢地扬起了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