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高考,丹阳高考状元
《丹阳笔锋》
六月的风,携着初夏特有的温热与湿润,掠过丹阳古城的青石板路,拂过市一中门口那棵百年银杏,树影斑驳,摇曳生姿,将时光的碎片洒在地面,一群身着蓝色校服的学子正鱼贯而出,他们的脚步或轻快如雀跃,或沉重如磐石,书包上悬挂的红色倒计时牌,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场青春的战役敲响最后的钟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复杂气息,这是丹阳高考的最后一日,是无数青春梦想即将交卷的时刻。
李明远走出考场时,夕阳正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沉默的标点,标记着他十二年求学生涯的段落,他凝视着校门对面那面鲜红的横幅——“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准考证,那纸张上,还萦绕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桂花香,那是清晨母亲滴上去的,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祝福,作为丹阳中学的文科翘楚,他的高三岁月,如同一幅用墨汁反复渲染、力透纸背的工笔画,每一笔都重若千钧,浸透着汗水与期盼,教室后墙上,“录取榜”上那些学长们被北大、复旦等名校录取的照片,曾是他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深夜里,心中最明亮、最温暖的灯塔。
“阿远!”一声清脆的呼唤从街角传来,带着熟悉的雀跃,是好友陈晓晓,她怀抱着一大束向日葵,金黄的花瓣上还凝着晶莹的露水,在夕阳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考得怎么样?最后一道大题,你压中题型了吧?”李明远接过花束,那蓬勃的生机与芬芳,瞬间冲淡了指尖的薄汗与内心的焦灼,晓晓是他的同桌,也是那个在他埋首于题海、疲惫不堪时,总默默在他课桌里塞上一杯温热牛奶的女孩,他们的青春,就像两条在丹阳这座江南小城的晨雾中缠绕生长的藤蔓,根系相连,一同向着阳光奋力伸展。
丹阳的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校门口的梧桐树下,早已汇聚成一片由各色遮阳伞组成的“花海”,张阿姨高举着“李明远加油”的牌子,上面的“必胜”二字是她用红笔一笔一划写下的,字迹力透纸背,那是她连夜从工厂下班后赶制的,她的儿子去年以一分之差与梦想失之交臂,今年,她成了考场外最坚定、最执着的守望者,街角,卖豆浆的王大爷也提前支起了小摊,免费为焦灼的家长们提供冰镇绿豆汤,那些印着“金榜题名”的粗瓷碗,被岁月磨得温润而模糊,却依旧承载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期盼。
考场内的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凝固成一幅静默的油画,当林薇放下笔的那一刻,窗外的蝉鸣声突然变得格外清晰,仿佛积蓄了一整个夏天的能量,在这一刻迸发,这个平日里连说话都会脸红的女孩,在作文的最后一页,写下了这样一句:“丹阳的河,流着少年的梦。”她想起了小时候,爷爷牵着她的小手,在香草河畔放纸船,爷爷说:“薇丫头你看,河水能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像你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她仿佛看见那些载着纯真心愿的纸船,正顺着时光的河流,悠悠地驶向星辰大海的彼岸。
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丹阳古城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抽离了所有沉重,变得轻盈而雀跃,考生们如决堤的潮水般涌出考场,欢笑声、啜泣声、激动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独属于青春的、激昂的交响乐,李明远在攒动的人潮中,一眼便看到了母亲,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正踮着脚尖张望,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熟悉的保温桶,那是他从小喝到大的莲藕排骨汤,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的慰藉,母子四目相对,无需言语,所有的紧张、疲惫与忐忑,都在这温暖的目光交汇中,化作了涓涓流淌的暖流,浸润了彼此的心田。
暮色四合,丹阳古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一条流淌着星光的河,香草河畔的柳树下,考生们将写满心愿的纸飞机抛向深邃的夜空,那些承载着梦想与希冀的纸飞机,在皎洁的月光下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仿佛要挣脱地心引力,飞向银河的彼岸,李明远知道,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这段在丹阳度过的、浸透了汗水与欢笑的青春岁月,都已镌刻成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就像古城墙上那些历经风雨的青砖,每一块都承载着一个时光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温润而持久的光芒。
当最后一架纸飞机掠过树梢,融入璀璨的星河,丹阳的高考故事,便在这一刻悄然翻开了新的一页,而青春的笔锋,正待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下一段崭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