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答案2卷,2017年高考二卷答案
墨痕未干时
考场上,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的声音,唯有笔尖与纸张的私语,沙沙作响,如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又似檐下的雨滴,不疾不徐地叩打着窗棂,林薇的目光落在作文题“墨痕未干”上,指尖的铅笔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窗外的蝉鸣,倏地拔高,尖锐地刺破了凝滞的空气,将她拉回三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午后——彼时,她正对一张被汗水浸得发软的数学试卷,在“已知”与“求证”构筑的迷宫中,迷途不知返。
那天的试卷上,函数图像仿佛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解析几何的辅助线在脑海中盘旋,却始终无法落于纸上,邻座笔尖的唰唰声,如同催征的战鼓,敲得她心慌意乱,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她忍不住偷偷抬眼,望见前排女生的马尾辫随着书写轻轻摇曳,像一株沐浴着阳光、奋力生长的向日葵,昂扬而明媚,而自己的草稿纸上,除了几行潦草的算式,便只有一团被橡皮反复蹭拭后留下的、模糊的脏污,如同一片无法驱散的阴霾,终场铃声响起,她颓然放下笔,望着那道未解的压轴题,整个世界仿佛瞬间褪去了色彩,变成一幅被水浸湿的水彩画,所有的线条与色块都模糊不清,分不清边界。
后来她才知晓,那是2017年全国卷Ⅱ的数学,一场堪称“噩梦”的战役,考后对答案,她错的选择题数量甚至超过了答对的,班会上,班主任的声音沉而重:“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掉下去的,连水花都溅不起来!”那句话,像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她心上,放学后,她独自坐在操场边的看台上,看夕阳将天边的云烧成熔金般的赤红,绚烂又灼人,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练书法,总将“永”字的捺画写得像一把歪斜的刀,锋芒毕露,却毫无筋骨,祖父宽厚的手掌覆上她的小手,带着她一笔一画地临摹:“墨要浓,笔要稳,心要静,字是人的脸面,题是人生的考卷。”
祖父是乡村教师,他的字,总带着一股淡淡的、混合着松烟与时光的墨香,林薇的书法启蒙,是从那方笨重的砚台和墨锭开始的,祖父说:“磨墨要慢,急不得,心急,墨就燥;墨燥,字就飘,磨好了墨,字自然就顺了。”可那时的她,总觉得磨墨的过程太过漫长,总偷偷用现成的墨汁,省下的时间用来多刷几道题,可写出的字,总像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从墨汁深处透出来的精气神,如同她此刻的学习,一味求快,只顾刷题、套模板,却忘了知识本身,就如磨墨,需要的是耐心与沉淀,是千次万次的研磨,方能化为浓稠的精华。
高三下学期,林薇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书法重新请回书桌,每天晚自习后,教室里空无一人,只有她与一盏孤灯为伴,她在书桌上铺开一方小小的毛毡,提笔蘸墨,练习半小时,起初,焦躁与不安依旧如影随形,笔尖在宣纸上微微颤抖,写出的“天道酬勤”四个字,墨迹竟如一团化不开的乌云,浓重而混沌,她停下笔,望着那团乌云,耳边仿佛又响起祖父的声音,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世界仿佛安静了许多,她重新铺开宣纸,这一次,她放慢了所有动作,感受着笔锋在纸上提按顿挫的节奏,墨色由浓转淡,再由淡入浓,仿佛每一个笔画都在与她的呼吸同频,那一刻,她清晰地听见祖父在耳边低语:“心不定,字就飘;心定了,墨就稳。”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林薇的数学成绩终于破天荒地越过了120分的红线,那个夜晚,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刷题,而是铺开宣纸,饱蘸浓墨,写下了“厚积薄发”四个大字,墨色乌沉,力透纸背,每一个笔画都仿佛积蓄了三年的力量,她忽然彻悟,所谓“墨痕未干”,既是知识在脑海中留下的鲜活印记,也是人生这支大笔刚刚落下、尚未干透的墨迹,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正如祖父那历经岁月洗礼的毛笔字,每一笔都藏着光阴的故事,每一划都带着时光的温度。
考场上,林薇写下作文的第一句话:“墨痕未干时,我们正站在青春的渡口。”笔尖流畅,墨香氤氲,她想起这三年来的无数个夜晚:台灯下,她与错题本“鏖战”到深夜,红笔在纸上划出的痕迹,是冲锋的号角;操场上,她和同伴们迎着晨风背诵单词,声音与鸟鸣交织,是青春的和弦;书法课上,她凝视着宣纸上慢慢晕开的墨痕,那氤氲开来的,不仅是墨,更是她所有坚持与成长的感悟,那些曾让她头疼欲裂的公式、单词,此刻都化作了她笔下最生动、最鲜活的笔画。
铃声再次响起,宣告着这场战役的结束,林薇放下笔,看着作文纸上那一片整齐、有力的字迹,嘴角微微上扬,漾开一抹释然的微笑,窗外的蝉鸣早已不知何时停歇,午后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试卷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像一首无声的、光与影的诗,她仿佛看见,在不远处的光晕里,祖父正微笑着向她点头,手里那支陪伴了大半生的毛笔,在空中轻轻一点,点出了她整个青春的序章。
墨痕未干,青春正好,考场上写下的答案,或许会随着岁月的冲刷而褪色,但那些为梦想奋笔疾书的夜晚,那些在墨香中沉淀下来的时光,终将成为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林薇在文章的末尾,郑重写下的一句话:
“人生如书,墨痕未干时,我们永远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