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高考四川卷,2017语文高考四川卷答案解析
《灯窗下的墨痕》
高考语文四川卷的考场里,吊扇在头顶嗡嗡转动,将试卷翻动的声浪搅成细碎的涟漪,我攥着笔的手心沁出薄汗,作文题在泛黄的试卷上铺开:"从你熟悉的生活中,选一个场景,描述它带给你的感受与思考",窗外的玉兰花被风揉碎,在玻璃上留下斑驳的影,像极了记忆里那间永远亮着灯的教室,那盏灯,曾在我青春的夜空里,投下最温暖的光。
那盏灯是老王挂在黑板右侧的,灯罩边缘积着层浅浅的灰,钨丝灯泡总在电压不稳时忽明忽暗,将他的影子投在后面的墙上,时而如山峦般巍峨,时而似秋草般萧瑟,老王教语文,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细密的毛边,像岁月刻下的温柔纹路,他批改作业时喜欢用红钢笔,墨水常常洇透纸背,在下一页留下淡淡的拓印,那朱砂般的痕迹,恰似古籍里拓下的碑文,沉静而有力。
高三那年,我的座位靠窗,总能看见老王办公室的灯,那扇窗正对操场,晚自习结束后,整个教学楼都沉入墨色,唯有那盏灯还亮着,像荒漠里的孤星,更像暗夜里的灯塔,有时他会走到窗前活动颈椎,手电筒的光柱在夜色里划出短暂的光弧,随即又隐入黑暗,像流星划过天际,有次我值日打扫办公室,看见他桌上的搪瓷缸里,泡着半杯浓得发黑的茶,茶水早已凉透,却依旧散发着苦涩的清香,旁边摊开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连页边缝里都爬满了蝇头小楷,那些字迹在灯光下微微颤动,仿佛有了生命。
真正让我读懂那盏灯的,是模拟考后的那个傍晚,我的语文作文偏题了,分数比平时低了二十多分,红笔在卷面上划出触目惊心的叉,像一张破碎的渔网,网住了我所有的信心,我攥着卷子站在办公室门口,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咳嗽声,老王正对着我的作文发呆,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像熬过无数个长夜的星辰,他拿起笔,在"立意偏差"四个字下面画了道波浪线,又在旁边写下:"文字是心的形状,莫让形式遮蔽了真情。"那行字,像一束光,瞬间穿透了我心中的迷雾。
他抬起头看见我,招手让我进去,办公室里飘着墨香和旧书的味道,那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气息,他指着窗外说:"你看那棵梧桐树,去年台风把枝桠都刮断了,今年春天不又抽出新芽了?写作文和它一个理,根扎得深,就不怕风吹。"他说话时,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他的侧脸上,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细碎的光,像极了灯下泛黄的旧书页,每一道纹路里,都写满了故事。
高考前最后一节语文课,老王没讲试卷,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写下自己最难忘的校园场景,我的笔尖在纸上洇开墨痕,写下那盏灯下的身影,那些在灯下熬过的夜,那些被红笔圈点的文字,那些文字与人生的对话,都化作笔下的涓涓细流,下课时,他把我的作文本递回来,扉页上多了行小字:"愿你如灯,既能照亮自己,亦能温暖他人。"那支红钢笔的墨水洇透了纸背,在背面留下了一朵暗红色的花,像极了玉兰花落的模样,又像一颗心,在纸上悄然绽放。
考场上,窗外的玉兰花又在风中摇曳,我提起笔,墨水在钢笔里轻轻晃动,像极了老王办公室里那盏忽明忽暗的灯,明明灭灭,却从未熄灭,我想起他常说:"文字要像老茶,初尝苦涩,细品才有回甘。"或许生活也是如此,那些在灯下熬过的夜,在纸上划过的痕,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化作照亮前路的光,温暖我们漫长的旅程。
交卷铃响时,我最后看了一眼作文题,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熟悉的生活"那几个字上,泛起温暖的光晕,老王的那盏灯早已熄灭,但它在我心里亮了整整三年,像一颗不落的星,指引着我在文字的旷野里,永远向着真诚与热爱前行,那盏灯,那窗影,那墨痕,早已成为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印记,提醒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最初的那份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