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网站,高考通官网
当高考遇上算法:一场被数据定义的青春抉择
当高考遇上算法:一场被数据定义的青春抉择
江南梅雨季的空气黏稠而潮湿,18岁的林小宇坐在一家弥漫着烟味与机箱风扇嗡鸣声的老旧网吧里,他面前的屏幕上,高考通网站的志愿模拟填报页面,像一个精密而冷漠的审判庭,鼠标指针悬在“一键生成”的按钮上,迟迟未能落下,指尖的汗珠悄然滑落,在键盘上洇开一小片模糊的水渍,这是他第七次刷新页面——距离高考成绩公布仅剩72小时,而系统罗列的“冲、稳、保”三档志愿,仿佛一串串由冰冷代码编织的符咒,将他困在名为“的迷宫中央,前路一片迷茫。
高考通网站在三年前如同一匹黑马闯入公众视野,高举着“大数据精准定位”“AI智能推荐”的旗帜,迅速成为千万考生与家长眼中悬于深渊之上的“诺亚方舟”,它的界面设计得简洁而高效,近乎冷酷:左侧输入区,考生只需填入分数、位次、选考科目;右侧结果区,便立刻弹出密密麻麻的院校名称与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录取概率,林小宇的父亲是位奔波在城市街巷的出租车司机,母亲则在超市的货架间理货,当他们在手机上看到“985高校录取概率78.3%”的字样时,长久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仿佛那张薄薄的通知书已然握在手中。
林小宇深知,那些闪烁的数字背后,潜藏着更深沉的焦虑,他的分数比去年心仪院校的录取线高了5分,系统却将他无情地归入“边缘考生”的行列,网站给出的解释是:“该校今年扩招幅度达23%,但全省位次竞争加剧,建议谨慎填报。”这串逻辑严谨、用词考究的文字,像一条无形的冰锁,将他牢牢禁锢在数据的囚笼里,他想起班主任在班会上的话:“志愿填报,是你们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不该轻易交给冰冷的算法。”可当身边的同学都在热烈讨论“哪个专业的就业率更高”“哪座城市的房价更划算”时,他不敢用自己的未来做一场豪赌。
高考通的创始人张明,曾是某顶尖教育机构的王牌规划师,十年前,他目睹无数考生因信息壁垒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于是立誓要用技术打破这道藩篱,网站的数据库收录了全国高校十年间的海量录取数据,甚至能实时抓取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动态信息,在宣传视频中,张明立于摩天大楼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的璀璨灯火,自信地宣告:“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公平的起点上。”但当技术本身成为新的权威,所谓的“公平”,是否也在悄然间,以另一种形式滋生出不公?
千里之外,在另一座城市的重点高中,优等生陈思琪对高考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她的成绩稳居年级前十,系统为她推荐的,几乎全是清北华五的顶尖专业,当她怀着试探的心情,在兴趣栏输入“历史学”时,屏幕上弹出的红色警告却异常刺眼:“该专业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建议选择金融或计算机。”陈思琪的指尖在键盘上停滞了许久,她自幼痴迷历史,曾在省级作文比赛中以一篇《从甲骨文看中华文明的基因》折桂,可母亲拿着手机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平均薪资”的图表,眼神复杂地叹了口气:“孩子,兴趣不能当饭吃啊。”
高考通的数据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效率至上的价值判断,它将一个个鲜活的、怀揣梦想的个体,粗暴地简化为“分数+位次”的变量;将千差万别的人生路径,压缩成一场以“录取概率”为唯一目标的数字游戏,在后台算法的权重设置中,“就业率”“薪资水平”“城市竞争力”等量化指标,远高于“个人兴趣”“学科特长”“职业理想”等难以衡量的因素,这种看似理性的设计,实则暗含着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进入大城市、投身高薪行业、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似乎成了唯一值得追求的人生模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的“精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去年,某省考生王浩全盘信赖高考通的推荐,将所有志愿都填报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理由是“系统显示录取概率高达90%”,那年相关政策突变,他的实际位次远低于录取线,最终只能选择复读,而网站事后给出的解释轻描淡写:“数据模型存在不可抗力因素。”王浩而言,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代价是一年的宝贵青春和难以估量的心理重负。
教育学家潘光旦先生曾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标准件。”高考通的盛行,恰恰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确定性的极致渴望,在阶层流动逐渐固化的今天,高考被视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公平跳板,而技术则被寄予“保驾护航”的厚望,但当数据开始僭越思考,算法开始代替判断,我们是否正在用一种新的、更精密的枷锁,束缚住年轻一代想象未来、拥抱未知的翅膀?
林小宇最终,缓缓移开了鼠标,没有点击那个充满诱惑的“一键生成”按钮,他关掉了高考通那个光鲜亮丽的页面,从书包里翻出那本厚重、质朴的《招生计划汇编》,他拿起红笔,在扉页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写下:“我的人生,不该由算法定义。”网吧的灯光有些昏黄,但窗外的月光正穿透梧桐树叶的缝隙,在他摊开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而温暖的光影,在那里,他写下了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去西北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山区支教,教孩子们用眼睛去丈量世界的广阔,而不是用数字去定义人生的边界。
或许,真正的志愿填报,从来不是一场冰冷的数据计算,而是一次叩问内心的灵魂之旅,在算法的理性与理想的激情、效率的标尺与情怀的温度之间,每个年轻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哪怕这条路没有数据支撑,没有概率保障,却足以让灵魂在追寻中,绽放出独一无二、足以照亮未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