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高考,武威市高考招生办
《凉州答卷》
六月的风,携着祁连雪山融化的清冽,拂过武威古城斑驳的青砖灰瓦,它将满城槐花的甜香,细细揉碎,洒在高考考场的窗棂之外,这座被历史长河浸润的边陲重镇,每年夏天,都会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迎来一场关乎无数家庭荣辱与青春远航的盛大仪式。
清晨七时,考点门口已是人潮涌动,汇成一条条温暖的河流,身着崭新校服的学子们,宛若一群即将振翅远征的雏雁,在父母、师长们交织着期许与不舍的目光中,最后一次仔细整理笔袋,郑重检查准考证,街角,卖油糕的老王熟练地推着他的铁皮小车,在人群中穿行,竹篮里的油糕,在晨曦的映照下,泛着琥珀般温润的光泽。“娃们加油,吃了油糕,步步高升!”他带着河西走廊特有的醇厚嗓音吆喝着,那声音与考生们互相鼓励的击掌声、轻快的交谈声,一同在梧桐婆娑的树影下,织成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温柔地托举着所有人的梦想。
考场之内,是肃穆的静谧;考场之外,是鼎沸的喧嚣,当开考的铃声清脆而庄严地刺破空气,万千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便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心魄的交响,监考老师李建国,这位在武威一中执教三十载的老教师,正轻手轻脚地巡视着走廊,他身后黑板上“沉着冷静”四个大字,力透纸背,是这座古城对孩子们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期许,他凝视着那些微微蹙起的眉头,仿佛从中读到了两千年前戍边将士面对大漠风沙时的坚毅与沉着。
历史,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完成跨越时空的奇妙呼应,当下午的数学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时,恰逢夕阳熔金,将武威文庙的古朴飞檐染成一片绚烂的赤红,他们手中刚刚挥洒过智慧与汗水的答卷,与庙内珍藏的《仪礼》木简、西夏碑文上沉淀的千年文脉,在此刻遥遥相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坚韧而厚重的精神基因,原来,每一场奋笔疾书,都是对古老文明的深情叩问;每一份认真书写的答卷,都在续写着这片边塞大地上不朽的传奇。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从民勤县赶来的考生张伟,正借着路灯微弱的光线,演算着最后一道物理难题,不远处的父亲,沉默地蹲在路边,从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妻子连夜烙好的干粮——那干粮上还留有手心的温度,是沙漠边缘的农户能给予子女最奢侈的关爱,晚风中,凉州护国寺的晚钟悠远传来,与县城中学里传出的琅琅晚读声交织在一起,古老与现代,神圣与平凡,让这个普通的夏夜,弥漫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终于响起,整座城市仿佛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如释重负的轻松,在雷台公园那尊闻名遐迩的铜车马前,刚刚走出考场的女孩们,笑着将手中的准考证向天空抛去,那一张张飘落的纸片,如同挣脱束缚的白鸽,掠过这座因“马踏飞燕”而走向世界的古城上空,而更多的孩子,正牵着父母的手,走向武威南城门下那片开阔的广场——仿佛能听到,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声,仍在历史的回响中,温柔地提醒着每一个追梦人:人生真正的考场,永远在广袤无垠的旷野之上。
夜色中的武威,繁星如钻,撒在天鹅绒般深邃的夜幕上,那些刚刚合上的试卷,将在无数个不眠的夜里,被反复拆解、折叠、回味,最终变成一张张通往远方的船票,而这座古城,将永远以祁连山为笔,以石羊河为墨,在河西走廊这幅恢弘的卷轴上,为每一个奋斗者,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永恒而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