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作文累,高考作文累积素材

教育 2周前 (11-06) 875

于文字的星河,点亮自我的光芒

在文字的浩瀚星河中,每一颗星辰都渴望找到自己的轨道,发出独一无二的光芒,高考作文的写作,于无数学子而言,正是一场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远航”,我们熟悉那条从启蒙时代便已启航的航道——在师长的引航下,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掌握谋篇布局的罗盘,当“高考作文”这四个字与分数的标尺、未来的航向紧密相连,这片本应自由的文字海洋,仿佛瞬间被卷入应试的漩涡,变得沉重而迷惘,我们开始反复背诵“满分范文”,模仿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华丽辞藻,甚至小心翼翼地揣摩阅卷老师的“阅读偏好”,只为在有限的篇幅内,交出一份能被标准答案体系接纳的“合格产品”,当文字沦为应试的工具,当思想被模板化的框架所禁锢,我们是否曾在某个深夜,对着空白的稿纸,叩问内心:写作,究竟是一场抵达,还是一场迷失?

被“格式化”的灵魂,何以安放?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如同一张精密的航海图,强调“结构完整”、“立意深刻”、“语言优美”,这些本是对写作能力的合理期许,却在应试的巨大压力下,异化为一套僵化的“操作手册”,开头要点题,如旗帜鲜明;中间要分论点,如兵马列阵;结尾要升华,如余音绕梁,议论文需引经据典,仿佛不堆砌几句名人名言便不足以彰显学识;记叙文需细节生动,仿佛不描绘几个感人肺腑的瞬间便缺乏感染力,这些“金科玉律”如同无情的模具,将无数鲜活的个体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思考,挤压成千篇一律的“标准件”,失去了本该有的棱角与温度。

我曾见过一篇被奉为“满分范本”的议论文,其文辞之华丽,对仗之工整,论据之“丰沛”,令人叹为观止,当我试图潜入其文字的深海,却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作者的、能让人心弦共鸣的原创观点,那些文字像一件用最昂贵的丝绸缝制的礼服,包裹着一个空洞的躯壳,看似完美无瑕,却毫无生命的热度,反观另一篇被老师评价为“结构松散,立意不高”的随笔,作者只是用朴素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在乡间度过的那个夏天:田埂上闪烁的萤火虫、外婆手中摇动的蒲扇、劳作归来的父亲黝黑脸上的汗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的力量,那份朴素中的深情,远胜过万千空洞的华丽。

写作的本质,是真诚的表达,而非刻意的表演,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耗费在“如何写得更像一篇高考作文”上时,我们恰恰遗忘了文字最本真的意义——它是情感的载体,是生活的镜像,是思想的疆场,那些被格式化的文字,或许能换来试卷上一个短暂的、令人艳羡的数字,却无法在时光的长河中激起一丝真正的涟漪,更无法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任何印记。

原创的孤独,是在喧嚣中聆听内心的回响

“尽量原创”,这四个字在高考作文题中看似轻描淡写,却是无数学子心中最沉重的十字架,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易被复制的时代,我们习惯了从网络、书籍中“搬运”素材,用他人的经历填充自己的文章,用他人的观点包装自己的思想,我们害怕“跑题”,害怕“观点不新颖”,害怕与主流相悖,宁愿选择那条最稳妥的平庸之路,用四平八稳的论述包裹一颗不敢冒险的心,也不愿冒险表达哪怕一丝一毫的真实想法。

原创并非天马行空的凭空捏造,它并非要求我们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而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诠释这个真实的世界,它需要我们勇敢地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学会在平凡的生活砂砾中,发现思想的珍珠,写“坚持”,不必总将目光投向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或爱迪生的车库,它也可以是母亲每一个清晨准时响起的厨房交响曲,是同学在篮球场上跌倒后,咬着牙重新站起的倔强眼神,是自己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没有放弃的深夜台灯,写“成长”,不必总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顿悟,它也可以是一次与朋友激烈争吵后的冰释前嫌,是第一次独自旅行时,面对陌生城市从胆怯到从容的心路历程,是读懂了父母某句唠叨背后的深沉爱意。

原创的艰难,在于对抗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功利,我们习惯了追求“速成”,渴望用最短的路径抵达终点,却忘记了真正的思想与情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写作如同酿酒,只有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情绪的细微波澜,在心灵的酒窖中慢慢酝酿,才能最终酿出醇厚、悠远、令人回味的文字,当我们学会屏蔽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原创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无法抑制的流露。

返璞归真,是文字的最高智慧

“要通顺易懂”,这看似最基础、最简单的要求,实则是对写作者功力的终极考验,许多同学误以为“通顺易懂”等同于“平淡无奇”,于是刻意堆砌生僻字、滥用复杂长句,试图用晦涩来彰显自己的“文采”与“深度”,结果却弄巧成拙,筑起了一堵墙,将读者拒之门外。

真正的好文字,正如李白所赞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追求的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鲁迅先生的杂文,深刻犀利如匕首,却从未因追求华丽而失去力量;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如家常话,却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诗意与温情,他们的文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思想的深刻,更在于语言的“通顺易懂”——那是一种与读者平等、真诚的对话,亲切自然,却又余味悠长,引人深思。

通顺易懂,并非降低标准,恰恰相反,它是通往更高境界的桥梁,它要求我们精准地把握语言的节奏,如同乐手掌控乐曲的节拍;它要求我们用最恰当的词语,去表达最准确、最微妙的意涵;它更要求我们具备换位思考的同理心,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字,剔除一切不必要的修饰与可能产生歧义的表述,当我们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讲清最复杂的道理,用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最深沉的情感,我们便真正掌握了写作的精髓,让文字回归其作为沟通桥梁的本质。

于文字的星河,点亮自我的光芒

高考作文带来的疲惫与焦虑,其根源在于我们对“成功”的狭隘定义,我们似乎认定,高分就是这场战役唯一的勋章,却忘了写作本身,就是一场发现自我、塑造灵魂的珍贵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急于模仿他人的光芒,更不必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

或许,我们的文字不够华丽,辞藻不够堆砌,但只要足够真诚,便能像一颗未经打磨的璞玉,自有其温润的光泽,足以触动人心,或许,我们的观点不够深刻,格局不够宏大,但只要源于独立的思考,便能像旷野中的一星萤火,虽微弱,却坚定,足以在某个角落里,点亮一寸黑暗。

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的思考都闪烁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不必成为第二个鲁迅或张爱玲,我们只需要成为最真实的自己——在文字的这片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并努力让它发出最亮的光。

当高考的硝烟最终散尽,那些曾让我们辗转反侧的题目、那些让我们亦步亦趋的模板、那些让我们患得患失的分数,都终将如潮水般退去,唯有那些源于内心、流淌着真情实感的文字,那些记录过我们青春迷惘与探索的篇章,才会沉淀为生命中最宝贵的印记。

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写作中找回文字的温度,在表达中守护思想的独立,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成为通往自由与真实的桥梁,在属于自己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高考语文专题整理
« 上一篇 2周前 (11-06)
江苏高考数学14,江苏高考数学140分以上有多少人
下一篇 » 2周前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