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英语高考,吉林英语高考卷是全国几卷
《雪原上的英语课》
当第一片雪花轻盈地叩击吉林一中的窗棂时,高三(7)班的英语课正鏖战于完形填空的荆棘之路,李老师放下粉笔,指尖还萦绕着淡淡的粉笔灰,她凝望着窗外渐次织密的雪幕,眼底忽然漾起一抹笑意:"同学们,今天我们暂且搁置虚拟语气的玄妙,转而聊聊英语里的'现在进行时'——我们正亲历着一场怎样的吉林英语高考。"她的声音像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在教室里漾开细微的涟漪。
教室里响起几声会心的轻笑,很快又被翻动试卷的窸窣声所淹没,这群在黑土地上长大的孩子而言,英语始终如窗外那覆着薄霜的玻璃窗,看似澄澈通透,实则隔着一层朦胧的冰花,难以触及,张宇的笔尖在"cloze test"的选项间逡巡,目光却飘向了试卷上第35题的空白处,昨晨松花江畔的景致猝不及防地涌入脑海:雾凇缀满枝桠,似千万串凝固的珍珠,江面上晨练的老人正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喊着铿锵有力的"一二一",那声音穿透寒风,带着生命的韧劲。
"这道题选C,'persistent'。"李老师的声音恰如春风拂过耳畔,瞬间将张宇的思绪拉回,她转身在黑板上郑重写下这个单词,笔触沉稳而有力,仿佛要将这个词深深烙印。"就像吉林的冬天,persistent but not unbearable."她转过身,目光扫过全班,"英语考试与东北人过冬异曲同工,既需坚韧不拔的耐力,亦要审时度势的巧劲。"
教室后排,王萌悄悄转动着手中的笔,这个总裹着厚实棉服、扎着利落马尾的女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另一种独特的"翻译"——当听力中飘出"blizzard"时,她总会想起童年时跟着爷爷在雪地里追逐麻雀的情景:棉鞋早已灌满冰凉的雪水,小小的身体却依然在雪地上雀跃蹦跳,笑声清脆如银铃,李老师常对她们说:"语言是有生命的,恰似咱吉林的雪,落在纸上便成了单词,落在心中便酿成了故事。"
下课铃声响起时,窗外已是银装素裹,积雪盈尺,张宇抱着沉甸甸的作业本追上李老师,指着听力稿中那句"The aurora dances across the night sky",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老师,咱这儿真的能看到北极光吗?"李老师停下脚步,呼出的白气在严寒中迅速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当然能啊,去年冬天在长白山脚下,就有学生幸运地捕捉到了它的身影。"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英语美文选》,轻轻翻开夹着枫叶的书页,"这是三十年前我学生的作文本,他说每次背单词都觉得自己是在松花江上撒网,而捞起的,都是闪闪发光的词语之鱼。"
寒假前的最后一次模考,张宇的英语成绩破天荒地突破了100分大关,他在作文中写道:"In Jilin, winter is not just a season, but a language of its own——the way snowflakes fall like commas, the way frozen branches write poetry against the grey sky."当李老师在班上深情诵读这段文字时,窗外的雪花似乎也变得格外温柔,洋洋洒洒,仿佛无数个正在书写的"现在进行时",在天地间缓缓铺展。
高考结束的那天,张宇走出考场,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教学楼前的雪人吸引——它正戴着一条鲜红的围巾,那是李老师清晨带领学生们堆砌的杰作,阳光穿过云层的缝隙,温柔地洒在雪人憨态可掬的脸上,也照亮了考场玻璃上"吉林英语高考"的横幅,那一刻,张宇心中豁然开朗:这场考试从来不是冰冷的语法规则的堆砌,而是教会这些在白山黑水间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如何用自己血脉中的母语思维,去拥抱另一种表达世界的无限可能——就像吉林的冬天,以最纯净无瑕的白色,在广袤的雪原上,书写出最生动、最磅礴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