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苏轼,高考作文素材苏轼怎么写
在苦难中淬炼灵魂的星光
汴梁深秋的朔风卷着枯黄的梧桐叶,在御史台冰冷的高墙外盘旋嘶鸣,四十七岁的苏轼褪去象征身份的朝服,赤足踏入那间仅容转身的囚室,镣铐撞击的声响在狭小空间里回荡,他却忽然听见二十年前眉山老宅中,父亲苏洵指着漫天星斗的谆谆教诲:"星子最璀璨时,恰是万籁俱寂的子夜。"铁窗外漏下的月光被栅栏切割成碎片,恰似父亲当年描述的碎银铺地,这场始于"乌台诗案"的政治风暴,最终成为这位旷世奇才生命中最重要的熔炉,让他从庙堂云端跌入现实泥沼,却在淬炼中寻得了真正的生命突围。
苏轼的突围之路,始于对苦难的全然接纳与诗意转化,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在城东的荒坡上躬耕陇亩,亲手搭建"雪堂"作为栖身之所,并自号"东坡居士",春雨淅沥时,他挽起裤脚站在泥泞中插秧,新割的稻叶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上划出道道血痕;暮色四合时,妻子王闰之总会在昏黄的灯火下为他温好粗粝的粟米饭,鬓角新生的白发在火光中若隐若现,某个微醺的黄昏,苏轼望着陶罐中自酿的蜜酒,忽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正如这初尝辛辣、回味甘醇的酒浆,苦难与欢欣本就是一体两面,他在《定风波》中挥毫写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文人式的故作豁达,而是在泥泞中踩出的坚实足迹里,生长出的生命哲学,当命运的风暴无法躲避时,唯有将苦难转化为滋养生命的沃土,方能在贫瘠中绽放出最坚韧的花朵。
他的突围更在于将个人苦难升华为照亮世间的艺术与仁爱之光,在黄州的每个清晨,苏轼必登临赤壁矶头,看大江东去,听惊涛裂岸,某个暴雨初歇的清晨,他站在断崖之上,看江雾如练,忽有顿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个人的荣辱得失,在浩瀚的宇宙时空面前,不过是一粒微尘,这种哲学觉醒让他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局限,将生命体验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他用微薄的俸禄创立"救婴会",收养被遗弃的婴儿,教乡民改良农具、引水灌溉,当书法的飞白、绘画的泼墨与仁爱的温暖交织,苦难便不再是毁灭性的打击,而成为滋养灵魂的甘泉,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散发着温润的光芒。
年过花甲之际,苏轼被贬至惠州瘴疠之地,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并未消沉,反而筑起"思无邪斋",在庭院中遍植三百株梅花,每日煮春茶、读陶诗,当地居民多不识字,他便将诗词改编成歌谣,教孩童传唱,某日市集上,他见白发老妪在寒风中叫卖环饼,当即赋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句中满是烟火人间的温情与悲悯,三年后流放儋州,他在蛮荒之地开办学堂,改易民俗,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至天涯海角,临终前,写给幼子苏过的家书中只有八个字:"是心平,是理均。"这浓缩了他一生的修行——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真理的坚守。
苏轼的生命轨迹,恰似一颗流星划过北宋的夜空,他从庙堂之高跌入江湖之远,却在每一次坠落中都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突围不是逃离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淬炼灵魂;不是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坚守内心的光明,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泥沼时,不妨学学东坡先生——赤脚走进风雨,却在抬头时看见星光,因为生命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永不坠落,而是在坠落中学会飞翔,在黑暗中淬炼出照亮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