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贵州高考,2贵州高考分数线
贵州高考突围与守望:群山深处的青春答卷
本文目录导读:
六月的黔中大地,连绵的青山被濛濛细雨浸润得愈发青翠欲滴,蜿蜒的公路如银链般缠绕在群山之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村寨,无数个家庭早已在灶台前升起袅袅炊烟——煮一锅象征“高中”的甜粽,为孩子备好簇新的文具,空气中弥漫着糯米与艾草的清香,这,是贵州高考日特有的景象,带着山里人最质朴的虔诚与期盼,也承载着一代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大山里的“赶考路”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前行,而是一场牵动整个家庭的迁徙,家住黔东南深山的苗族女孩阿依而言,这条“赶考路”更是刻骨铭心,每天,她需要迎着晨曦,在崎岖的山路上徒步两小时,才能抵达镇上的中学,为了全身心备考,她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间月租仅200元的瓦房,每周徒步回家,背上一袋米和几罐咸菜,便是她一周的伙食。
今年高考,父亲特意将家中唯一的摩托车擦拭得一尘不染,决定亲自送她去县城的考点,天还未亮,父女俩便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出发,山路颠簸,雾气弥漫,车灯在浓雾中划出一道微弱而执着的光线,仿佛在为他们的前行引路,三个小时后,当父亲将车停在考场外,布满老茧的手拍了拍阿依的肩膀,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眼中深沉的鼓励,阿依在作文里写道:“我走的不仅是山路,更是全家的希望,我一定要考出去,让妹妹们不用再重复我脚下的路,让父母的脊梁能早日挺直。”
这样的故事,在黔贵大地上并非孤例,在全省88个县区中,超过半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无数考生的求学路,是翻山越岭、涉水渡河的艰辛跋涉,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爱心送考”车队,但更多时候,是父母用摩托车、拖拉机,甚至是肩挑背扛的背篓,将孩子送往那个决定命运的战场,这条路,是地理的屏障,更是爱与希望的征途。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贵州的高考,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变迁史,它承载着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深切渴望,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全省高考录取率不足10%,一个大学生足以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突破80%,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山里孩子拥有了触碰梦想的机会。
数字的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深刻烙印,在省会贵阳,一些重点高中已配备智慧教室、AI教学系统和虚拟实验室;而在毕节的大山深处,一间教室里仍挤着六七十名学生,一位英语老师常常需要同时面对三个班级的学生播放听力,声音沙哑是常态,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正是贵州教育亟待跨越的鸿沟。
幸运的是,变革的春风正吹遍黔山万壑,国家“专项计划”如同一座桥梁,为贵州农村的优秀学子打开了通往顶尖学府的大门,2023年,全省共有2.3万名农村学生通过专项计划考入重点高校,占比高达15%,来自遵义市道真县的仡佬族学生小王,正是这股春风的受益者,他坦言:“如果没有‘国家专项’政策,以我所在中学的教学资源,我可能连一本线都够不着,是它,让我有机会站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考卷之外的“人生答卷”
在贵州,高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升学本身,它更像是一场坚韧、责任与未来的成人礼,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考生小李的故事令人动容,父亲在他初中时因矿难不幸离世,母亲靠打零工、种地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高考的铃声刚刚落下,小李便脱下校服,换上工装,白天在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晚上则在灯下为邻家的孩子辅导功课,只为攒够大学的第一笔学费,面对未来,这个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少年眼神坚定:“考不上,我就去学一门手艺,凭力气吃饭;考上了,就拼命读书,将来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这份在逆境中淬炼出的担当,是他为自己交出的第一份“人生答卷”。
教育的扶贫,正悄然改变着贵州的山村面貌,在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加榜梯田旁,那个曾经因交通闭塞而与世隔绝的侗族寨子,如今已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他们中,有人毕业后毅然返乡,利用直播电商的平台,将家乡的香禾糯、小黄姜卖向全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有人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知识和视野点亮更多孩子眼中的光,他们用行动证明,教育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青山作证,未来可期
当高考结束的铃声悠然响起,阿依走出考场,一眼便看到了蹲在门口抽着旱烟的父亲,那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上,每一道褶皱里都盛满了笑意,眼角甚至泛起了泪光,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将一件外衣披在她肩上,远处,连绵的青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正缓缓苏醒,这条龙,正载着无数个“阿依”的梦想,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贵州的高考,是一场突围,也是一次守望,它突围的是地理的桎梏与资源的匮乏,守望的是知识的力量与教育的公平,当山里的孩子终于站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们不仅是在为自己书写未来,更是在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希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愿每一个在黔山深处奋力奔跑的少年,都能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负这伟大的时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