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高考作文,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三重书卷里的生命长卷
浙江卷作文题以"人生三本书"为喻,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青年对成长路径的深层叩问,当"有字之书"的墨痕、"无字之书"的阅历与"心灵之书"的觉醒在时光长河中交织碰撞,生命的厚度便在这三重奏中悄然生长,这恰似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真正的成长,恰是从墨香氤氲到人间烟火,再到内心明悟的层层递进,如春蚕吐丝,在时光的缝隙间编织出生命的华彩。
有字之书是文明的基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精神谱系的基因图谱,当我们在深夜灯下翻开《论语》,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慨叹穿透千年时光,让浮躁的心灵瞬间沉静;当我们在书页间邂逅《史记》,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在字里行间回荡,让少年热血在胸腔激荡,这些文字如同精密的齿轮,在历史的长河中咬合转动,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钱钟书先生"横扫清华图书馆"的佳话,正是对有字之书最虔诚的礼赞——唯有在文字的密林中披荆斩棘,才能搭建起认知世界的骨架,然而若止步于此,便如井底之蛙,只看见头顶一方天空,却不知天地之辽阔,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字之书的阅读,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转化与超越。
无字之书是生命的课堂,是阅历赋予的智慧,更是无法被文字完全捕捉的生命体验,徐霞客用三十年游历大江南北,在山水之间写就《徐霞客游记》,这比任何史书都更鲜活地记录着明朝的山川风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终其一生在石壁上描绘飞天,那些未经文字记载的匠心,却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正如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市井巷陌的烟火中,藏在田间地头的泥土里,藏在人生起落的悲欢里,当我们在生活的熔炉中淬炼,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终将化作生命最深刻的注脚,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无字之书的阅读,本质上是在行动中验证真理,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心灵之书是灵魂的灯塔,是觉醒赋予的澄明,更是生命境界的终极指向,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于赤壁矶头顿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觉醒,让他在困顿中活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困顿中悟出"心即理",从此开创心学一派,将内心的力量化为照亮世间的明灯,心灵之书的阅读,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是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定力,是在迷茫时找到方向的罗盘,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唯有在心灵之书中不断叩问,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抵达无限的精神境界,这种觉醒不是天赐的顿悟,而是在前两本书的滋养下,经过长期沉淀后的豁然开朗。
三本书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滋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图景,有字之书为心灵之书提供养料,无字之书为有字之书注入温度,心灵之书则让前两者焕发生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正是将留日时的"有字之书"与国人的"无字之书"熔于一炉,最终在心灵之书中觉醒,用笔杆子唤醒沉睡的国民,这种从文字到现实,再到内心的升华,正是成长最动人的模样,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本书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生命之水常清的秘诀。
站在人生的渡口回望,那些在书斋中汲取的智慧,在世间经历的磨砺,在内心深处的觉醒,共同编织成生命的锦缎,愿我们都能以有字之书为舟,以无字之书为桨,以心灵之书为舵,在时光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最终抵达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彼岸,在时光的缝隙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长卷,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真谛——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阅读三本书的旅程中,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