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南英语高考,2017年海南高考英语
《海岛上的英语答卷》
2017年6月8日的海南,空气中浮动着椰子的清甜与海风的咸涩,高考的最后一场英语考试刚刚落幕,海口一中的校门口瞬间人声鼎沸,穿着校服的少年们如归巢的倦鸟,叽叽喳喳地涌出,手中紧攥的答题卡边缘已被汗水浸得微软,在这片喧嚣之外,一个叫林薇的女孩却依旧静立在教学楼二层的走廊上,她凝望着远方,琼州海峡在云层的切割下,化作粼粼碎金,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准考证上那张略显青涩的证件照——那是她十六年生命里,最认真的一次回望。
这场英语考试于林薇而言,远不止是一场升学试炼,作为黎族女孩,她成长于五指山深处的苗寨,直到初中,才在支教老师的启蒙下,磕磕绊绊地说出完整的普通话,而英语,对她而言,是比普通话更为遥远的星辰,是课本上那些蜿蜒如谜的符号,是听力耳机里飘忽不定的“异乡之声”,高二那年,一支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团队走进了她的校园,英语老师张明在一次偶然的翻阅中,惊讶地发现林薇的笔记本上,除了工整的语法笔记,竟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黎族谚语的直译:“鱼靠水,人靠邻”被她虔诚地标注为“Fish relies on water, people rely on neighbors”;“山不转水转”则被她译作“If the mountain doesn't turn, the water will flow”,这些带着原始山野气息的句子,仿佛一粒粒被风带来的种子,在她贫瘠的语言世界里,悄然生根,长出了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备考的三百个日夜,林薇的清晨总是从五点半开始,当第一缕晨曦尚未穿透薄雾,她已端坐在村口那棵百年老榕树下,口中念念有词,露水悄然打湿了她的布鞋,她便踮起脚尖,生怕惊扰了树梢间清脆的鸟鸣,夜深人静,宿舍熄灯后,她便会躲进被窝,拧开手电筒,跟着BBC的语音一遍遍矫正口型,黎族语中独特的卷舌音与英语清脆的齿擦音在她口中激烈碰撞,她便对着镜子,执着地调整着每一个细微的肌肉走向,张明老师寄来的一本《双语故事集》,成了她最珍贵的宝藏,书页间,《小王子》的英文版与她民族创世神话的汉译版交相辉映,她在扉页上,用最郑重的笔触写下:“语言是桥,不是墙。”
考试当天,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听力部分的独白中,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组——“coconut husk weaving”(椰壳编织)——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林薇的心脏,那是奶奶指尖流淌的技艺,是她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她仿佛瞬间穿越回那个火塘跳跃的傍晚,奶奶布满老茧的手掌将坚硬的椰壳削成柔韧的细条,口中哼唱着悠远古老的黎族谣曲,那一刻,这个冰冷的英语单词骤然有了温度,她看见奶奶在晨光中微微佝偻的背影,听见椰壳在她指尖摩擦时发出的、如同岁月低语的沙沙声,作文题目“The Power of Small Things”(小事的力量)映入眼帘,她没有丝毫犹豫,提笔写下了奶奶与椰壳的故事,那些被城市人轻易丢弃的椰壳,在奶奶手中,化作了盛放醇厚山兰酒的礼器,化作了新娘嫁妆上精美的纹饰,更化作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山里与山外的无声信物。“Small things,”她在结尾处写道,笔尖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are the threads that weave a culture's tapestry.”(小事,是编织文化锦缎的丝线。)
交卷的铃声响起,宣告着这场漫长跋涉的暂告一段落,林薇并未急于离开,她凝视着窗外那片开得如火如荼的三角梅,耳边回响着张明老师曾说过的话:“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多少词汇,而在于能否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她不知道自己的作文能否赢得高分,也不知道是否能叩开心仪师范大学的大门,但她无比确信,当黎族的谚语与英语的韵律在她的答卷上相遇时,她不仅在完成一份试卷,更是在为一种濒临失声的文化,铺设一条通往世界的路径。
三个月后,一封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跨越山海,抵达了宁静的苗寨,林薇被英语教育专业录取,通知书里,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张明老师熟悉的笔迹:“愿你成为那座桥,让山里的故事能被世界清晰听见。”那个傍晚,林薇再次站在村口那棵见证了她无数个清晨的老榕树下,面向浩瀚的琼州海峡,用她曾为之奋斗过的语言,轻声而坚定地对着整个世界说了一句:“Hello, world. I'm here.”(你好,世界,我来了。)海风温柔地拂过她的发梢,椰子树的影子在地面上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一条铺满星光、通往无限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