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7作文押题,高考作文2017题目
《在裂缝中种花》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考场里此起彼伏的笔尖落纸声骤然响起,像无数只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沙沙作响,我合上笔帽的瞬间,金属与塑料碰撞的轻响,忽然勾起了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班主任将一盆蔫头耷脑的绿萝轻轻放在教室窗台,阳光透过叶隙的斑驳光影里,她笑着说:"这花被前几届学生养得快不行了,你们谁能让它起死回生?"如今想来,那盆绿萝何尝不是我们这届学生的精准隐喻?在应试教育密不透风的围墙里,每个人都在用青春作土壤,试图种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裂缝里的种子
高三的时光像被按了快进键,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从"300天"翻到"30天",鲜红的数字像不断收紧的绳索,勒得人喘不过气,我的同桌小林是个典型的"卷王",每天凌晨五点半就到教室,保温杯里升腾的热气暖着她冻僵的手指,草稿纸上的数学公式密密麻麻,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原始森林,稍不慎就会迷失其中,有次模拟考失利,她躲在教学楼楼梯间偷偷啜泣,肩膀一抽一抽的,像只受惊的小鹿。"我爸妈说,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她红着眼睛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那笃定像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样的焦虑在教室里弥漫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在"题海战术""熬夜刷题"的循环中机械运转,直到美术生小张的出现打破了沉寂,她因家长强行转科文科那天,抱着画板站在走廊上,眼泪一滴一滴落在素描本上,晕染开一片模糊的星空,那晚的班会课,班主任没有讲试卷,而是给我们看了纪录片《高考》:河南考生凌晨四点在路灯下背书的身影,甘肃学生徒步两小时上学的崎岖山路,某重点中学实验班"衡水模式"下整齐划一的晨读场景……屏幕的光映在我们脸上,每个人的表情都像被揉皱又抚平的纸,写满了迷茫与不甘。
破土的力量
改变是从那盆绿萝开始的,生物课代表提议给它换盆,我们蹲在教室后面,七手八脚地分开板结的土壤,竟发现根部缠着一团废弃的橡皮筋和几张撕碎的试卷。"就像我们,"有人轻声感慨,"被太多东西捆住了手脚。"那天之后,轮流照顾绿萝成了班级的隐形任务:学习委员会在午休时小心翼翼地给它喷水,学霸偷偷从家里带来了营养土,就连最调皮的男生也会在经过窗台时,顺手掸掉叶子上的灰尘,这些细微的举动,像春风拂过冻土,悄悄松动着应试教育的坚冰。
绿萝的新芽是在一模后长出来的,嫩绿得像婴儿的睫毛,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小林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说"生命的力量总在裂缝中显现",语文老师破天荒地给了她全班第一个"发展等级分",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开始自发组织"十分钟分享会":有人背《诗经》里的"蒹葭苍苍",有人讲物理公式背后的天文故事,还有人带来自己种的蒜苗观察生长,这些碎片化的时光像阳光透过云层,在沉闷的高三生活中投下斑驳的光影,让我们在题海中短暂地喘息。
盛开的姿态
高考前一周,学校突然允许我们在教室里养绿植,窗台上很快摆满了多肉、吊兰,甚至还有一盆开得正盛的栀子花,晚自习时,淡雅的花香混着书本的油墨味,在空气里悄悄发酵,成了我们紧张备考中的一抹慰藉,小林不再抱着错题本掉眼泪,她会拉着我去看那盆栀子花,说你看,花苞是一起长的,但开花的顺序总是不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考试那两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梅雨,考场外的栀子花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但教室里的我们却出奇地平静,当我写下作文第一句话"所谓裂缝,其实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时,忽然想起小张画的星空——那些看似破碎的色块,在画布上组成了璀璨的银河,原来最深的裂缝里,往往藏着最耀眼的光芒,交卷铃响时,我看见窗外的雨停了,水珠从叶尖滑落,折射出彩虹的光,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种下的花,终于要开了。
如今那盆绿萝已经爬满了整个阳台,新生的藤蔓沿着防盗网肆意生长,像一片绿色的瀑布,我常常想起那个被无数试卷淹没的夏天,想起我们在裂缝中种下的每一粒种子——原来所谓成长,不是要把自己塞进标准化的模具,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保有在贫瘠土壤中扎根的勇气,就像那些在高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少年,我们最终都会带着各自的花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盛开出属于自己的模样,那才是生命最动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