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与屈原,高考与屈原有关的题目

教育 1个月前 (10-24) 1170

粽叶里的考场

粽叶里的考场

又是一年端午,汨罗江水如旧,裹挟着千年的叹息,悠悠流淌,江畔的粽叶清香,与空气中那股沉甸甸的焦灼气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高考的时节到了,考场内外,千万颗心被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而那江水中沉浮的粽叶,仿佛携带着屈原两千三百年前的叹息,穿越时空,轻轻叩击着我们这代人的耳鼓。

屈原投江的壮烈,早已超越了一个历史事件,化作一个深邃的文化符号,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当我们今日以高考学子的视角回望,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吟哦,竟与考场中奋笔疾书的身影,在某种精神内核上达成了奇妙的共振,屈原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漫长而艰险的“求索”之旅?他怀瑾握瑜,却遭谗疏远,被放逐于沅湘之间,那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与今日学子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孤勇,何其相似?他们都在各自的“考场”上,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的考场,在庙堂,在江湖,在每一次对家国命运的叩问与担当之中;而学子的考场,则在方寸课桌,在密密麻麻的试卷,在每一次对知识高峰的攀登与超越之中。

考场之内,是笔尖与纸张的沙沙交响,是大脑高速运转的寂静轰鸣,每一道题,都是一道关卡,需要调动全部的智慧与意志去攻克,这过程,何尝不是对“正则”“灵均”的另一种诠释?“正则”,意味着规则与秩序,是试题的既定框架,是答题的严谨规范;“灵均”,则象征着内心的灵动与均衡,是在既定规则下寻求突破与创新的智慧,学子们需要在“正则”的约束下,挥洒“灵均”的潜能,如同屈原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依然试图以“美政”的理想匡扶正道,当他们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在脑海中构建逻辑的链条,在灵光一闪间找到解题的钥匙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与屈原“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的探寻之志,何其神似?都是在未知的迷雾中,寻找那一线光明,抵达那方澄明的境地。

考场之外,是父母的殷切期盼,是师长的谆谆教诲,是社会的无声注视,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期待,如同屈原身后那“虽体解吾犹未变”的故国情怀,是学子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们端上热腾腾的粽子,那糯米的粘稠,枣子的甘甜,无不包裹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愿望,老师们在考场外焦灼地踱步,眼神中满是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这份深情,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在情感的深度上遥相呼应,屈原心系的是苍生疾苦,而父母师长牵挂的,则是学子的前程与未来,这份“哀”与“念”,跨越千年,化为一种共同的情感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高考毕竟不是生命的全部,屈原的求索也远不止于功名的得失,当考试的铃声响起,有人欣然有人愁,这瞬间的成败,真的能定义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吗?屈原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曾位居左徒,而在于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人格,在于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精神,在于他用生命谱写的那一曲壮丽的《离骚》,学子的考场,亦是如此,分数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青春长卷中的一个逗号,而非句号,更重要的是,在这场青春的“战役”中,是否学会了坚持,懂得了合作,磨砺了意志,认清了自我,这些在“求索”过程中获得的宝贵品质,将如同屈原留下的精神瑰宝,伴随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光发热。

端午的粽叶,包裹着糯米的香甜,也包裹着屈原的故事,当高考的学子们品尝着这节日的味道,愿他们能从中品出更深沉的意味:那汨罗江水,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曲;那粽叶的清香,不仅是节日的气息,更是精神的滋养,愿他们在考场上挥洒才情,如同屈原挥洒笔墨,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更愿他们在走出考场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有那份“上下而求索”的赤诚与勇气,在人生的广阔天地里,继续追寻属于自己的“美政”理想,活出生命的“正则”与“灵均”,方不负这粽香里的千年期许,不负这青春里的每一次奋笔疾书。

化学高考必考,化学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24)
作文致高考,致高考的作文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