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高考2017,柳州高考2025时间
《柳州2017:一场与青春共舞的城市答卷》
《柳州2017:一场与青春共舞的城市答卷》
2017年的夏天,柳江的水裹挟着盛夏的湿热与雷暴,漫过江滨步道的青石板,氤氲出一片潮湿而滚烫的天地,这座以“山水城市”闻名遐迩的工业重镇,正迎来一场特殊的“大考”——高考,当全市28359名怀揣梦想的学子走进考场,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这场关乎个人命运的战役,早已悄然融入柳州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成为其年轮中一抹温润而深刻的注脚。
风雨同舟:暴雨中的守护者
6月7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注,将柳州全城笼罩在一片水幕之中,市第一中学考点外,交警支队特勤大队中队长李建国已伫立良久,他那身被风吹得鼓胀如帆的雨衣,为考生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地。“同学别急,你的准考证我看到了!”他一边抹去脸上的雨水,一边将一名浑身湿透、神情焦急的考生稳稳护送进考场,那一天,全市交警部门累计投入警力1200余人次,设置管制点86个,那抹在雨幕中坚定前行的“荧光绿”,成为了全城最可靠的路标与心安。
考点附近,居民张阿婆凌晨五点便起床熬制了消暑的绿豆汤,她支起的小摊前,“免费供应”的纸牌在风雨中微微摇曳,却传递着无比坚定的力量。“我们都是过来人,能帮一点是一点。”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手,递过一杯温热的汤水,那袅袅升腾的蒸汽,在雨雾中氤氲成一片模糊而温暖的风景,这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柳州的大街小巷悄然生长:一辆辆贴着“绿丝带”的爱心送考车穿梭于街巷,出租车司机自发组成的应急车队随时待命,文具店店主彻夜为忘带文具的考生备齐全套用品……一座城市的温度,便是由这无数个微小的善意汇聚而成。
笔墨生花:考卷里的城市密码
语文科目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小林走出考场时,眼眶微红,作文题“我看家乡发展”,让他提笔写下了柳州从“酸雨之都”到“宜居城市”的华丽蜕变,这个在钢铁厂轰鸣声中长大的少年,在考卷上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城市图景:父亲车间里震耳欲聋的机器,与江畔公园里老人舒缓的太极,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却和谐地谱写着这座城市奋进的交响曲。
柳州的高考成绩,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果实,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2.3%,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串数字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市区优质高中与县域高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下乡支教,让知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为“柳州制造”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更是“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庄严承诺,当年发放各类助学金高达3200万元,为无数梦想插上了翅膀。
破茧成蝶: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在柳州铁一中的考点,特殊考生小杨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这位患有轻度脑瘫的少年,在母亲的温柔搀扶下,步履虽有些蹒跚,却坚定地走进了考场,他不太灵活的手指,却能写出一手隽秀的好字,考试结束后,一位监考老师在他的试卷上,用饱含敬意的笔触写下了一句评语:“你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生命最美的形状。”
这座城市,始终在为每一种青春梦想搭建广阔的舞台,2017年,柳州中学的科创团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举斩获金奖,用智慧点亮未来;柳州一中的艺术生将侗族大歌的古老韵律融入现代剧目,登上央视舞台,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而更多普通学子,则通过“工匠精神”主题研学活动,走进柳工、柳钢等现代化企业的车间,亲手触摸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山水为证:考过之后的风景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柳江两岸的三角梅开得如火如荼,仿佛在为青春喝彩,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有的相拥而泣,宣泄着压力释放的激动;有的则放飞写满心愿的纸飞机,让梦想随风翱翔,在柳侯公园,自发聚集而来的市民拉起了“祝贺考生金榜题名”的横幅,老人们用悠扬的侗族大歌,为年轻一代送上了最质朴的祝福。
这场持续两天的“城市大考”,最终化作了柳江上粼粼的波光,与远山共舞,当夕阳为马鞍山镀上金边,考生们心中明了,高考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而这座城市,用它的包容与坚韧,用它的山水与人文,向每一位学子传递着一个永恒的信念:无论你将来身在何方,成就何业,柳州的山水都会记得你青春的模样,记得那些在暴雨中互相守护的温暖,那些在考卷上书写家乡的赤诚,更记得那些被共同托举、飞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2017年的夏天已然远去,但柳州与它的年轻人们共同书写的这篇“青春答卷”,早已深深镌刻在城市的记忆深处,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抹温润而闪亮的光,永远照耀着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