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山西理科高考2017,山西理科高考人数

教育 1个月前 (10-24) 1201

优化后的文章

本文目录导读:

  1. 煤都阴影下的考场
  2. 全国卷的“山西考题”
  3. 煤与数字的博弈
  4. 突围者的背影

2017山西理科高考:在煤与数字的夹缝中突围

2017年的盛夏,三晋大地的空气中,似乎还浮动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煤尘气息,全省的理科考生而言,那一年夏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升学考试,它更像是一场在传统与现代、资源与科技、地域与梦想之间,艰难寻求突围的漫长跋涉,当全国卷数学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如同一座陡峭的山峰,横亘在全国考生面前时,山西的少年们,正以他们与生俱来的坚韧,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用笔尖和智慧,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煤都阴影下的考场

山西,这片因乌金而兴的土地,在2017年,依旧深陷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阵痛之中,太原、大同、阳泉等城市的街头,“去产能”“再就业”的标语随处可见,像是一张张时代的告示,提醒着人们旧秩序的远去,理科生而言,高考几乎成了跳出“煤窠臼”最现实,也是最公平的通道。

在太原五中的教学楼里,考前三个月,教室后墙上贴着全班同学手写的目标院校——清北复交、浙大南大……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东部沿海的理工科强校。“我们班一半以上的人都报了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类专业,”考生王磊回忆道,“几乎没人再想选采矿工程或地质勘探了。”这句略带稚气的宣言背后,是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在悄然迁移。

这种心态,恰恰折射出山西产业结构的深层尴尬,尽管坐拥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但本地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依旧牢牢锚定在能源、地质等领域,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关联度甚低,一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在私下坦言:“我们其实是鼓励学生们往外走的,因为山西能提供的优质岗位,实在太有限了。”2017年的山西理科考场,成了一场盛大而无声的“逃离”预演——学生们用试卷上的每一个公式、每一行代码,试图撬动命运的沉重齿轮,为自己搏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全国卷的“山西考题”

2017年高考全国卷理科数学的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因其复杂的计算与巧妙的设问,被考生们戏称为“劝退题”,甚至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但对山西考生来说,这道题更像一面精准的镜子,照见了他们学习路径中的独特特质与隐痛。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省会和少数几个地级市,许多来自县级中学的学生,早已习惯了“题海战术”的磨砺,他们擅长通过大量重复性训练,将解题方法内化为肌肉记忆,但在面对需要灵活思辨与创造性解题的压轴题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最后一题我算了整整40分钟,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最后还是没能算完。”来自晋城的考生李萌至今记忆犹新,“但我们班平时数学最好的那个男生,思路特别活,反而做得又快又好。”

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山西教育生态的复杂性与不均衡性,省会太原的中学,拥有顶尖的师资和丰富的竞赛资源,而吕梁山区的孩子,可能需要每天走几十里崎岖山路,才能抵达县城的中学,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一本达线率仅为11.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策的暖光也正悄然洒向这片土地,农村专项计划等招生名额的逐年增加,为更多像李萌这样的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窄门,让他们有机会通过高考,真正实现命运的跨越。

煤与数字的博弈

2017年,正值中国互联网经济如火山喷发般增长的时代,当北京、上海的考生在热烈讨论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未来时,山西的理科生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现实而尖锐的命题:是选择煤炭工程那个“安稳如山”的铁饭碗,还是冒险投向计算机专业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星辰大海?

山西大学物理系教授张伟敏锐地观察到一个标志性现象:那一年,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历史性地超越了传统王牌专业“采矿工程”。“年轻人用脚投票,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张伟教授感慨道,“但另一方面,山西的转型何尝不需要这些人才?这种‘出走’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让人心疼。”

彼时的山西,正试图借助“互联网+能源”的东风,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但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依然如同一道鸿沟,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的十字路口陷入两难:留下,可能意味着发展空间的局限与视野的受限;远走,又担心会断了与这片土地的“根脉”,成为无源之水,这场在煤与数字之间的博弈,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省份青年群体的集体焦虑。

突围者的背影

高考放榜的那天,太原市招生办门口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王磊以647分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他没有选择远赴他乡的庆祝,而是在朋友圈里,特意配了一张老家的照片——远处是矗立的矿井传送带,近处是他摊开的录取通知书,他写道:“我要学编程,以后回来改造这些‘傻大黑粗’的煤矿。”照片里,传送带与录取通知书形成一种奇妙的时空对话,仿佛预示着一场传统与未来的和解。

而李萌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她被太原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并选择留在山西,因为学校与当地一家大型能源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我想先在这里扎下根,学好技术,再看看能不能把智能电网技术引进家乡。”她的眼神里,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她相信,改变家乡,未必非得远走他乡。

2017年的山西理科高考,就这样在煤尘与代码的交织中,落下了帷幕,那些走出考场的少年而言,高考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次重新审视家乡与自我的契机,他们或许会离开这片土地,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但山西的黄土高原,永远是他们精神的原乡,就像地层深处的煤层,历经千万年的压力与磨砺,沉默地积蓄着能量,终将在某个被点燃的时刻,迸发出最炽热、最耀眼的光芒。


改变从高考开始,改变从高考开始 混世二代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24)
高考750分奇人,高考750分奇人何碧玉作文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