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成人高考试卷,2025年江西成人高考试卷
《赣鄱墨痕:一张成人高考卷的时代密码》
当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南昌这座古城,某考点外,四十岁的李建国正反复摩挲着手中那支陪伴他十年的钢笔,笔身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旧书写着生活的坚韧,准考证上的照片里,他比现在年轻十岁,鬓角尚未染霜,眼角却已刻着与年龄不符的疲惫,那是生活刻下的年轮,这是他第三次走进成人高考的考场,试卷发下的瞬间,油墨的清香混着纸张特有的微涩气息扑面而来,恍惚间竟让他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那时的他,以为握着的是整个未来。
折角的准考证
李建国的准考证边角已经磨出了毛边,像本被反复翻阅的老相册,每一道折痕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一科是语文,现代文阅读选的是一篇景德镇老瓷匠的散文,他读到"窑变如人生,烈火中方能见真章"时,手指突然顿住了,仿佛被时光的针尖刺中,年轻时他在陶瓷厂做过三年学徒,指尖曾无数次感受过陶土的温润与瓷器的冰凉,后来下海经商,在商海中几度沉浮,如今工厂倒闭,守着母亲留下的老宅过活,是妻子在某个深夜红着眼眶说:"建国,你去考个文凭吧,总比天天在家叹气强,你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作文题是《我与时代的故事》,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墨水渐渐洇开一片深蓝,像极了鄱阳湖的暮色,他想起当年骑着二八大杠送货,沿途还是泥泞土路,雨后溅起的泥点常常打湿裤脚;如今快递无人机掠过赣江上空,智能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地描摹着青花瓷纹样,科技与传统在赣鄱大地上交织出一幅崭新的画卷,他写下:"时代如窑,我们都是其中的瓷胚,经历烈火的淬炼,方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泛黄的教材
政治试卷上的"新发展理念"四个字,让李建国想起书桌抽屉里那本泛黄的《政治经济学》,那是他第一次备考时买的,扉页上还留着当年用红笔写的"天道酬勤",字迹力透纸背,后来生意忙,书被塞进角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仿佛被主人遗弃的老友,直到去年冬天,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退休教师讲成人高考课,老人花白的头发在屏幕里微微颤动,声音却洪亮有力,粉笔灰似乎都要落进手机里。"学习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不被命运改变。"这句话如惊雷般在他心中炸响,让他辗转难眠,他重新找出教材,一页页翻过,那些曾经晦涩的理论,在经历了半世沉浮后,竟有了血肉和温度,仿佛老友重逢,诉说着别后的沧桑。
倒数的钟表
数学考试总是放在下午,当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李建国瞥见墙上挂钟的秒针正在一格一格跳动,每一下都敲在他的心上,他突然想起儿子中考那年,也是这样守在考场外,骄阳似火,他站在树荫下,手里攥着儿子爱喝的冰镇汽水,那时他总觉得时间多得用不完,可以肆意挥霍,直到生意失败、工厂倒闭,才明白时光是最吝啬的馈赠,从不为谁停留。
最后一道概率大题,他反复算了三遍,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一群蚂蚁在爬,交卷前,他还是擦掉了答案,不是不会,而是不愿将就,走出考场时,夕阳正将影子拉得很长,他看见妻子举着保温杯站在香樟树下,微风吹起她的发梢,像极了当年送他进高考考场的母亲——那份沉默的守望,穿越了三十年时光,依旧温暖如初。
未完的答卷
成人高考的铃声落下,像一段乐章的休止符,李建国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匆匆离去,他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看着楼下飘扬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突然觉得这张试卷不过是个逗号,人生的答卷远未写完,成绩公布那天,他查到总分过线时,正在帮妻子择菜,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像一簇跳动的火焰,点燃了沉寂已久的希望。
如今李建国的书桌上,除了备考教材,还多了一本《江西非遗传承录》,书页间夹着几片景德镇的瓷片标本,他说等拿到毕业证,想去景德镇学画瓷,把年轻时没走完的路,用另一种方式走完,那张江西成人高考试卷,早已被他仔细收进铁盒,和当年的准考证、旧课本放在一起,盒底压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三十年前他第一次高考后,在赣江边拍的——那时的他眼神明亮,如星辰璀璨,不知前路漫漫,却坚信每一步都算数,因为青春本就是一场无畏的奔赴。
鄱阳湖的水依旧涨落,赣江的船往来如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城市的变迁,无数个像李建国一样的成年人,正带着各自的故事走进考场,他们写下的不仅是答案,更是对生活的执念,对未完待续的勇敢,那些折角的准考证、泛黄的教材、倒数的钟表,终将在时光里酿成最醇厚的酒,敬每个不甘平凡的灵魂——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与年龄无关,而与那份永不言弃的赤诚相连,赣鄱大地上,墨痕未干,故事未完,我们都在自己的时代里,书写着独一无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