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中高考,西安一中高考喜报2024
《城墙根下的笔尖》
《城墙根下的笔尖》
晨曦初绽,第一缕金色的光越过西安古城墙斑驳的垛口,温柔地探进高三(7)班的窗棂,教室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青春的晨曲,阳光中,粉笔灰如金色的微尘,悬浮、飞舞,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梦想与汗水芬芳的气息,讲台上,班主任老班的眉头紧锁,仿佛将秦岭的万千褶皱都刻在了额间,他红笔圈出的分数,像一道道醒目的印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距离高考,还有87天,把每一次模考都当作最后的冲锋,别让六月,成为遗憾的代名词。”
后排的林晓晨,正被那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困住,她的笔尖在草稿纸上反复游走,留下的是一团团模糊的墨迹,像一团团解不开的心事,恍惚间,三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初秋的午后,父亲牵着她温热的手,站在操场的边缘,夕阳的余晖为远处钟楼的飞檐镀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边。“西安一中,百年学府,承载着这座城的文脉与希望。”父亲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混着城墙根下特有的风,轻轻拂过她的耳畔,“孩子,好好念书,以后去看看城墙之外,更广阔的天地。”那时的她尚不理解,所谓的“更广阔的天地”,竟需要翻越眼前这座名为“高考”的巍峨高山。
清脆的课间操铃声划破沉寂,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出教室,操场旁,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下,是高三学子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基地——几张被岁月磨得光滑的课桌拼在一起,上面散落着保温杯、堆积如山的错题本,还有班长张磊妈妈寄来的、香气扑鼻的岐山臊子面,油泼辣子的浓烈香气,与少年们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在初春微凉的空气中发酵、升腾,成为压力之下最温暖的慰藉。“晓晨,那道压轴题,有头绪了吗?”张磊抹了抹嘴,嘴角还沾着一抹诱人的红油,他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老王今天透风了,说今年的压轴题,八成是圆锥曲线的‘祖宗十八代’。”
林晓晨摇摇头,目光却越过喧闹的操场,投向教学楼墙壁上张贴的历届高考喜报,照片上,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她忽然想起上周和同桌陈萌去碑林博物馆的经历,在那座静谧的庭院里,他们驻足于一块块唐代进士题名的刻石前,那些密密麻麻、历经风雨侵蚀而略显模糊的名字,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她此刻的焦虑与期盼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陈萌曾指着一块石碑,轻声感叹:“你看,古人要考五场,才算金榜题名,我们一场定乾坤,也算幸运了。”是啊,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自己的战场,只是换了不同的铠甲与兵器。
晚自习的铃声是校园里最安心的号角,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悄然吐丝,林晓晨的草稿纸上,早已铺满了密密麻麻的辅助线,像一张精心绘制的作战地图,忽然,一道灵光如闪电般划破思维的迷雾——她用参数方程巧妙地设出了点的坐标!当最终的计算结果与标准答案分毫不差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忍不住抬头望向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已悄然爬上古老的城墙,像一块被时光打磨得温润无瑕的银牌,静静地、温柔地注视着这座古城里每一个为梦想奋笔疾书的少年。
随着高考的脚步日益临近,空气中的凝重感愈发浓厚,有人因焦虑而辗转反侧,有人在空旷的走廊里借着月光诵读,连平日里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此刻也捧起了厚厚的词汇本,林晓晨的书桌上,除了五颜六色的错题本,还静静地躺着一枚小小的兵马俑挂件,那是去年暑假在秦始皇陵博物院买下的,她总在思路卡壳时下意识地摩挲它,指尖传来的冰凉与坚硬,仿佛能连接两千年前工匠们那精益求精的匠心,她告诉自己,眼前的每一道题,都需要这般沉下心来,反复雕琢,才能在时光的打磨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高考前一天,老班破例没有布置作业,而是给每个人发了一颗包装精致的巧克力。“西安的老字号,”他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甜的,讨个好彩头,也犒劳犒劳大家这三年来的辛苦。”林晓晨小心翼翼地将巧克力放进笔袋,挨着那支陪伴了她整个高三的钢笔,笔杆已被她日复一日地摩挲出温润的光泽,就像古城墙的青砖,在无数个日夜的凝视与触摸中,沉淀出独属于时光的厚重与质感。
考试当天,天色格外清朗,林晓晨早早来到考场,穿过熟悉的校门时,她看见路两旁的石榴树已悄然冒出了点点新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她加油鼓劲,她忽然记起开学典礼上校长说的话:“西安一中,要培养的,不只会考试的学生,更是懂得如何在这座古城中安放自己灵魂的西安人。”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槐花香,那是这座城市的味道,也是她整个青春的味道,温暖而坚定。
铃声响起,世界瞬间安静,林晓晨拿起笔,在答题卡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留下坚定而清晰的痕迹,如同城墙根下岁月的车辙,深深浅浅,却始终向前,延伸向未知的远方,她知道,这个夏天过后,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在古城墙下奋斗的、浸透着汗水与梦想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中最滚烫、最珍贵的记忆,就像钟楼那口古老的大钟,每到整点,便会洪亮地敲响,为每一个在古城中追梦的少年,奏响希望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