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2017高考,2020年枣庄高考
《枣庄2017:夏日里的青春答卷》
2017年的盛夏,枣庄的石榴花仿佛被阳光点燃,红得格外炽烈,台儿庄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卖麦芽糖的老人敲着铜锣,声声悠扬;运河里的乌篷船载着南来北往的客,摇碎了粼粼波光,全市一万两千余名高三学子正端坐于三十三个考点,用笔尖在试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这个夏天,于枣庄教育史而言,既平凡又特殊——石榴树的浓荫下,藏着无数个奋斗与梦想的故事,它们在蝉鸣与暑气中静静生长。
枣庄三中西校区的考点外,梧桐树的叶子被晒得卷了边,蔫头耷脑地垂着,李老师攥着一沓准考证,站在警戒线边反复清点人数,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位有着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此刻比学生还要紧张,她的学生王磊,是个总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男孩,高三一年,他的数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错题,连页脚都磨出了毛边,边角处还用胶带粘了又粘,考前最后一次班会,王磊在黑板上画了幅简笔画:一棵歪脖子树,树下坐着个埋头看书的少年,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枣庄没有枣,但我们的青春有'早'时",枣庄的"枣"与"早"同音,这是他们班心照不宣的暗号,也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告白。
枣庄的夏天总是闷热得像蒸笼,教室里的吊扇呼呼转着,卷起一阵阵带着粉笔灰的热风,却吹不散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市中区考点的一位监考老师回忆,考试那几天,总能看到考点外的石榴树下,蹲着不少家长,他们提着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熬好的荷叶粥和温热的茶叶蛋,那是枣庄人夏天最熨帖的吃食,张大妈的儿子在枣庄一中考试,她凌晨四点就起来熬粥,莲子要在砂锅里慢慢煨,直到软糯出香。"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郑重地参加考试,当妈的哪能不操心?"她的塑料凉鞋上沾着露水,裤脚还沾着从运河边摘来的艾草,老人说这能驱邪避灾,保佑孩子金榜题名。
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台儿庄古城的钟楼恰好敲了十二下,钟声悠远,穿透暑气,考生们涌出考场,有的欢呼雀跃,有的红着眼眶,有的则长舒一口气,在薛城考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抱着妈妈大哭起来:"作文我写的是运河,写了台儿庄大战的故事,您说过这是我们的根......"她的妈妈是名小学教师,从小就给她讲运河边的红色故事,那些英雄与烽火,早已刻进她的血脉,这一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我的高考",而这个女孩,把枣庄的根脉写进了答卷里,字里行间都是对家乡的深情。
数学考试那天,枣庄下起了雷阵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考点外的遮阳棚上,噼啪作响,家长们都撑起了伞,却下意识地往路中间挪,生怕挡住孩子们的视线,峄城区的考生小周记得,他走出考场时,看到爸爸站在雨里,怀里紧紧抱着他的"战袍"——一件印着"枣庄加油"的红色T恤,衣角还滴着水。"爸,你怎么把这件衣服带来了?"小周记得爸爸当时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你不是说穿上它就能考好吗?这件衣服啊,比你爷爷当年在煤矿下井穿的工装还重要。"雨水混着汗水,从爸爸的脸上滑落,小周忽然觉得,这件红色的T恤,比任何盔甲都更让他安心。
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枣庄的夕阳把运河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地的碎金,考点外,等待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欢呼,有人抹泪,有考生把试卷抛向天空,任其在晚风中飞扬;有考生和老师紧紧相拥,仿佛要把这一年的压力与期待都揉进这个拥抱里;还有的考生蹲在地上,默默撕掉了堆积如山的错题本,纸片纷飞,像一场告别的雪,李老师看着她的学生们,忽然发现那个总穿着洗白校服的王磊,正站在石榴树下,对着镜头比了个"耶",笑容灿烂,他的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枣庄的石榴再酸,也能酿出甜酒。"那是他写给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他对未来的期许。
那年的枣庄,高考本科上线率比前一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藏在夏日风里的故事:是监考老师悄悄为考生拧开的矿泉水瓶,瓶身上还留着凉意;是家长群里凌晨三点还在转发的"考试锦囊",字里行间满是牵挂;是古城墙上被摸得光滑的"状元石",被无数考生用手掌的温度焐热;是运河里倒映着的、无数个为梦想奔跑的身影,被波光揉碎,又重新拼凑,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成绩单都更让人铭记。
当年那批考生,有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奔赴天南海北;有的回到了枣庄工作,把青春留在这片土地;有的甚至远赴海外,在异国他乡延续着枣庄人的坚韧,但每到夏天,他们总会想起2017年的那个枣庄:石榴花开得正艳,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运河水流淌得正欢,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而年轻的他们,正用一支支笔,在枣庄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写下了最滚烫的青春篇章,那年的夏天,枣庄没有下雪,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冬天——那是梦想的颜色,也是青春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