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吃补脑,高考吃补脑的保健品管用吗

教育 1个月前 (10-19) 767

一场舌尖上的青春修行

本文目录导读:

  1. 厨房里的兵法
  2. 舌尖上的焦虑
  3. 营养学的悖论
  4. 补脑之外的修行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窗棂,林晚将第五颗核桃送入口中,在齿间缓缓碾碎,微苦的油脂香气弥漫开来,母亲端来的银耳羹在桌角氤氲着温润的热气,瓷勺轻碰碗沿的脆响,与客厅里新闻播报的男中音交织,谱成高考前夜一曲独特而焦灼的交响,这场被全家寄予厚望的“大脑攻坚战”,早在三个月前,便随着炖盅里那锅翻滚着天麻与鸡的浓汤,正式拉开了序幕。

厨房里的兵法

清晨五点半,城市的沉寂尚未被完全打破,厨房的抽油烟机已率先发出轰鸣,林父系着那条印着“金榜题名”的红色围裙,神情肃穆地将一把枸杞、几颗红枣、几粒桂圆悉数投入砂锅,这些暗红色的果实沉入水中,随着水温升高而翻滚、舒展,形态酷似考场里奋笔疾书的学子,母亲则在一旁,手持精密的电子秤,一丝不苟地称量着每日的“军粮”——核桃,每天十颗,多一颗则过犹不及,少一颗则功亏一篑,这俨然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精密化学实验。

“听隔壁王阿姨说,她家儿子最近在吃进口鱼油,记忆力突飞猛进呢。”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掀开锅盖,滚滚蒸汽扑在她微蹙的眉头上,模糊了她的眼神,父亲立刻放下锅铲,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搜索引擎瞬间弹出无数“健脑食谱”:核桃补脑、鱼油增智、DHA冲刺、安神补脑液定神……这些被现代科学术语精心包装的饮食建议,在全家共同的焦虑催化下,迅速演变成一场厨房里的“军备竞赛”,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战士”配备最精良的“武器”。

林晚默默注视着餐盘里那座由食物堆砌的小山,生物课上“安慰剂效应”的词条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或许,这些昂贵的营养品真正滋补的,并非她的大脑,而是父母那颗悬着、无处安放的心,她低头咬了一口全麦面包,干涩的口感卡在喉咙里,像极了这个夏天里,那份被过度期待与压抑所包裹的青春。

舌尖上的焦虑

模拟考失利的那个傍晚,家里的气压低得像要下雨,母亲沉默地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乌鸡汤,汤面上浮着一层金黄的鸡油,她用勺子小心翼翼地撇了又撇,直到露出清澈见底的汤底,才递到林晚面前,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喝吧,补脑的。”林晚望着碗里那晃动的汤影,恍惚间觉得,那些被寄予了“逆转乾坤”厚望的食材,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

学校的食堂也仿佛一夜之间被“营养学”接管,红烧肉变成了清蒸鱼,炸鸡腿换成了卤蛋,就连原本最受欢迎的麻辣烫,汤底里也多了几根党参和枸杞,同学们边吃边热烈讨论着哪种营养素更适合冲刺阶段,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乎未来的舌尖上的智力竞赛,林晚注意到,同桌小张的饭盒里,永远装着五颜六色的药片,那是医生开具的复合维生素,据说能“一键提升专注力”。

最夸张的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一句“金科玉律”:“同学们记住,每天吃个核桃,就等于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按摩。”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家长群里激起了千层浪,各种偏方开始疯狂流传:蝉蜕煮水、龙眼肉泡酒、甚至还有用“童子尿”煮鸡蛋的荒诞方子,这些带着原始生命力的“补品”,在高考倒计时日复一日的催逼下,都成了家长们眼中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高考吃补脑,高考吃补脑的保健品管用吗

营养学的悖论

转机出现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讲座上,营养学教授王明展示的一组数据,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在焦虑中沉浮的家长们:考前突击补充的各类营养素,其身体利用率不足正常状态下的三成,这个结论在林晚家掀起了轩然大波,父亲固执地认为,“总比不补强”,而母亲则开始偷偷地将那些昂贵的保健品藏进柜子深处,眼不见为净。

林晚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的一本《食物与大脑》的书,给了她莫大的慰藉,书中写道:“大脑最需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神奇的营养素,而是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一个平静放松的心态。”这句话让她豁然开朗,她开始偷偷地将母亲塞来的核桃分给同学们,将那些难以下咽的药片换成水果糖,当那些精心烹制、承载着沉重期望的补品终于不再占据餐桌中央时,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地解出一道困扰许久的数学题了。

高考那天清晨,母亲破天荒地只煮了两个金黄的荷包蛋,蛋液在雪白的米饭上晕开,像两轮小小的太阳,简单得让人心安,林晚咬了一口,尝到了久违的、纯粹的米香,那是一种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踏实的味道,走进考场时,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那颗薄荷糖,那是她为自己准备的、真正的“补脑剂”——清醒与镇定。

高考吃补脑,高考吃补脑的保健品管用吗

补脑之外的修行

查分那天,当屏幕上跳出的数字映入眼帘,林晚想起的,是那些曾被她偷偷倒掉、又被父母满怀热端上桌的乌鸡汤,父母脸上藏不住的惊喜与激动,让她心中涌起一阵酸涩,她终于明白,她最该感谢的,是父母终于学会的、那份笨拙而温柔的放手。

填报志愿时,林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食品科学,她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更多和她一样曾陷入“舌尖焦虑”的考生:真正的“补脑”,从来不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而是心灵与时间达成和解的修行。

多年后,林晚成了一名营养师,她的诊室里,没有琳琅满目的保健品,墙上只挂着一张她亲手写下的朴素食谱:“早餐一个蛋,午间三片肉,晚上五谷杂粮。”每当有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她总会耐心地讲述那个高考的夏天,讲述那些被过度烹调的爱,以及那个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最好的补脑药,其实是相信自己。

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林晚下班路过街角一家烧烤摊,炭火的香气混着晚风扑面而来,温暖而治愈,她突然想起父亲当年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那些笨拙的、带着油烟气的爱,终究在岁月的熬煮下,沉淀为她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而所谓补脑,或许从来就不是为了应付某一场特定的考试,而是为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里,始终保持清醒前行的勇气,和一颗懂得爱与被爱的、丰盈的心。

高考改时间,高考时间2025年几月几日考试呢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9)
高考鼓励词,高考鼓励词语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