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甘肃高考作文,2017甘肃高考作文拟题

教育 1个月前 (10-18) 1163

青铜鼎上的文明密码

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展柜前,我屏息凝视着那尊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鼎腹斑驳的绿锈下,"子子孙孙永宝用"六字铭文如刀刻斧凿,穿越三千年时光依旧力透青铜,这不仅是古代贵族对家族荣光的期许,更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传承宣言",当2017年甘肃高考作文题"我的中国故事"映入眼帘时,我忽然意识到:每个中国人的生命叙事,都是这部文明史诗中鲜活的一章——从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到数字时代的家风传承,从敦煌壁画的飞天轨迹到量子计算机的脉冲信号,中华文明始终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着永恒的生命轮回。

青铜器上的铭文堪称先民留给我们的"文明基因图谱",这些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远非简单的记事功能,而是将祭祀、征伐、册命等国之大事与家族伦理熔铸为一体的文化密码,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仪礼简》以汉隶书写儒家经典,竹简间流转的是士人对文化道统的坚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梵文、回鹘文与汉文经卷层叠堆积,诉说着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对话,这些文物共同印证:真正的传承绝非静态的标本保存,而是如生命体般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正如恩师示范书法时所言:"笔锋要藏得住锋芒,更要展得开格局。"这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处世哲学——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唯有守住文化根脉的"定盘星",创新之舟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

当代中国的传承实践早已突破文物范畴,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运动,在兰州水车博览园,非遗传承人用传统榫卯结构复原明代水车,齿轮转动间奏响黄河古老的韵律;临夏砖匠马师傅将3D扫描技术引入传统"刻花砖"创作,让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纹样在现代建筑立面重生,这些场景恰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承不是对传统的机械复制,而是要找到传统与当代的共振频率,我的祖父就是这样一位"传统活化者":他既能吟唱河州"花儿"的古老曲调,又用短视频平台记录濒临失传的"打夯号子",他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过去了,好文化要主动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创新是传承最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当"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本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38万公里外实现了千年梦想;当"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穿越戈壁时,车轮下滚动的不仅是现代科技,更是丝绸之路的文明回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工程更具启示意义:年轻学者用多光谱扫描技术重现褪色壁画,用AI算法修复残破经卷,让千年洞窟在虚拟空间获得永生,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古老智慧获得当代语权的创造性转化,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而是前行的底气。"

2017甘肃高考作文,2017甘肃高考作文拟题

在甘肃定西的黄土高原上,乡村教师王秀兰用三十年光阴收集整理了1200首民间歌谣,建立"黄土声音博物馆";甘南草原的藏族青年扎西用无人机航拍记录冰川消融,让生态保护议题获得全球关注,这些平凡英雄用行动诠释着传承的真谛——不是守护文化化石,而是将先辈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方案,就像那尊青铜鼎,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三千年前的铸造工艺,更在于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其纹饰中汲取美学灵感。

走出博物馆时,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街头的LED屏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的标语与传统的剪纸图案交相辉映;广场上,孩子们用街舞演绎着敦煌"飞天"的飘带舞姿,这一刻我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本就是文明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就像青铜鼎的铸造工艺——既要保持范土的稳定性,又要掌握铜液的流动性,才能最终成就不朽的艺术,我们的中国故事,也将在这种辩证统一中,书写出超越时空的壮丽篇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文明传承的受体,更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当我们在考场上书写"我的中国故事"时,当我们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文化时,都应铭记:最高级的传承是让传统成为创新的源泉,最动人的故事是让历史照亮未来,就像青铜鼎上的铭文,它不仅记录着过去的荣光,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因为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带着千年的智慧,走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2017甘肃高考作文,2017甘肃高考作文拟题

五中高考榜,五中高考喜报2021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8)
高考卷3数学,高考卷数学全国卷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