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7高考语文,20217高考语文
2017高考语文:时代答卷与心灵叩问
2017年的盛夏,全国百万考生握着笔的手心沁出薄汗,语文试卷发下的瞬间,墨香与蝉鸣在考场里交织成独特的交响,那些被反复研磨的范文、烂熟于心的成语,即将在一方答题卡上接受时代的检阅,这场考试不仅是对十二年语文学习的淬炼,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考生们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句古老的箴言正与"天宫二号"的遨游轨迹形成奇妙共鸣;当分析"一带一路"的图文材料时,丝绸之路的驼铃与中欧班列的汽笛在文字中完成了历史性的合奏,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在此刻碰撞出璀璨火花。
文字里的山河岁月
现代文阅读选取的《战争与和平》节选,如同一扇突然推开的窗,托尔斯泰笔下那些在炮火中依然挺立的橡树,让无数考生第一次意识到,经典文学从不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当试卷要求分析"橡树象征意义"时,教室里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是在与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土地进行灵魂共振,有考生在后来回忆道:"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好的文字会呼吸——它们能穿越百年,依然灼热地烫在心上。"
文言文阅读的《宋史·陆游传》则像一剂清醒剂,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句子跳入眼帘,那些抱怨"古诗鉴赏太难"的少年们,在陆游"铁马冰河"的梦境里触摸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翻译题中"赈灾活民万余"的实词考查,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了与八百年前那位忧思诗人的隔空握手,考生们忽然明白,文言文不是死记硬背的枷锁,而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思辨中的青春光芒
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个看似传统的题目,实则藏着对代际沟通的深刻洞察,在智能手机普及的2017年,考生们需要用文字搭建起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有考生写奶奶的针线笸箩里藏着"慈母手中线"的当代版,针脚间密布的是岁月的温度;有人记录爷爷用算盘计算养老金时眼中的倔强,算珠碰撞声里是对生活的执着,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让阅卷老师看到了Z世代的共情能力——他们既能读懂长辈掌心的老茧,也能理解数字时代的脉搏。
材料作文"一带一路:文明共生的密码"则展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当00后考生们论述"驼铃与汽笛的交响"时,他们正在用稚嫩却坚定的笔触,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全球叙事,那些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此刻不再是冰冷的年份数字,而成了文明对话的鲜活注脚,有考生写道:"从丝绸之路上飘动的驼影,到中欧班列划破夜空的轨迹,中国人始终在用行动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考卷之外的人生课堂
考试结束后,一位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语文不是试卷上的分数,是当你看到落日时,能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不是仅仅说'好美'。"这句话在家长群里疯传,引发了语文教育的深度思考,2017年的高考语文,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教育转型的时代光芒——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从标准答案到个性解读,从课本知识到生活体悟,语文正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涌出考场,阳光穿过梧桐叶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刚刚写下的文字,有的将变成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入场券,有的则沉淀为生命底色中的文化基因,2017年的夏天,墨痕深浅的答题卡上,不仅记录着青春的奋斗,更见证着一个民族对母语的深情凝视,当这些少年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时,或许会想起那个蝉鸣阵阵的六月,想起他们在考卷上写下的第一笔——那不仅是应试的墨迹,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照亮了他们与这个时代的对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