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高考作文,梦想的高考作文800字
《在尘埃与星辰之间》
在尘埃与星辰之间
晨光熹微,操场上浮动着细碎的尘埃,在金色光柱中无声地舞蹈,宛若被惊醒的星子,我独自站在跑道起点,目光越过这片微光,投向远处教学楼墙上那抹鲜红——“十年磨一剑”,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瞬间涌上心头:当班主任在讲台上念出我的作文被选入校刊时,窗外那株玉兰正簌簌落下,洁白的花瓣不偏不倚,覆盖在我摊开的稿纸上,仿佛为一段梦想的萌芽,加盖了最初的印章。
那时的我,坚信文字是能穿透现实的利刃,是足以劈开混沌、引渡光明的魔杖,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用尽全身力气写下“成为作家”的梦想,那几个字被少年执拗的汗水洇染得有些模糊,边缘甚至晕开,却比任何印刷体都显得更为锋利,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当模拟考的红色分数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狼狈的沙滩;当父母在饭桌旁,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讨论起“师范类院校的就业前景”;当草稿纸上冰冷的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最终将一行行诗行无情地挤占、覆盖……我忽然意识到,那个曾经锋利的梦想,或许真的只是青春这本厚重书卷里,一个略显轻狂的注脚。
第一次动摇,发生在一个冬夜的晚自习,窗外寒风呼啸,我裹紧单薄的校服,对着布满红叉的数学错题本出神,同桌忽然用胳膊肘轻轻碰了我一下,压低声音说:“你看,窗台上结冰花了。”我抬起头,呵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玻璃上凝成一片朦胧,透过那片朦胧,我看见窗台上,霜花正以不可思议的姿态蜿蜒、绽放,细密的纹路交织、延伸,竟与某本奇幻小说里描述的精灵符文别无二致,那一刻,周遭的沉寂与窗外的惊艳形成了奇妙的对峙,我忽然明白,或许所有伟大的梦想,都并非诞生于豪言壮语,而是萌发于这样的瞬间——在枯燥与惊艳的交界处,在理性与浪漫的罅隙里,那一丝灵光的乍现。
真正让我重新理解梦想的,是去年深秋的一次研学之旅,在江南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我遇见了一位摆摊卖字的老者,他的摊位前没有花哨的招牌,只有一方古朴的砚台、几支磨秃的毛笔,以及一沓写满诗句的旧宣纸,在风中轻轻翻飞,当我鼓起勇气,问他为何选择这样清贫而诗意的生活时,他正研墨的手忽然停住了,他抬起头,眼神沉静如水,望向远方黛色的远山,缓缓说道:“你看这墨汁,在清水里会瞬间散开,无影无踪;可一旦落在纸上,便成了永恒,梦想不就是这样吗?总要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研磨成最浓、最沉的墨,才能在时光这张巨大的宣纸上,留下哪怕一丝不灭的痕迹。”
老者的话,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我想起自己藏在抽屉深处的手稿,那些被几何题和英语单词无情淹没的文字,那些在无数个深夜里,伴着心跳悄然生长的句子,或许,它们真的就像老者说的墨汁,在现实的清水里看似微不足道,甚至被稀释、被遗忘,但它们拥有着穿透时光的内在力量,从那天起,我开始在课桌的角落,用铅笔头偷偷写下几行诗;在数学草稿纸的背面,续写那个未完的故事;在跑完八百米,精疲力竭地瘫坐在操场时,用发抖的手记下天边云朵的形状与变幻。
再次站在高考的起跑线上,我终于懂得,梦想从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一个需要抵达的终点,而是藏在每个平凡日子里的坚持与修行,它是在解不出的数学题后,依然多验算一遍的执着;是背不完的单词表里,偷偷夹着的那一页诗行;是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深夜里,却在黎明前,重新点亮的那盏孤灯。
操场的预备铃声惊醒了我的思绪,阳光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坚定地指向未来的方向,我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会有更多的难题与挑战在等待,但当我的脚步踏上跑道,当风掠过耳畔,发出激昂的呼啸,我仿佛听见,那些在尘埃里默默生长的梦想,正发出星辰般璀璨而响亮的光响。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孤独的追光者,在现实与理想的旷野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重要的,或许并非最终能否抵达那片星辰大海,而是在这趟注定孤独的旅程中,我们是否始终保持着抬头仰望星空的勇气,和低头躬身耕耘的坚韧,就像此刻操场上那些跃动的身影,我们都在用滚烫的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答案——在尘埃与星辰之间,在现实与梦想的交界处,我们终将成为那个,既能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