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3次高考,3次高考状元的人生经历

教育 1个月前 (10-16) 806

在时光的裂缝里种花

第一次走进高考考场时,林晓觉得手里的准考证像一块刚从炉膛取出的烙铁,灼得掌心发烫,那年盛夏,梧桐树的叶子被晒得卷了边,蜷缩成脆弱的弧度,监考老师踩着高跟鞋在走廊里回响,节奏急促得像一把钝刀子反复切割着紧绷的神经,他握着笔的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的辅助线在草稿纸上画了又擦,最终留下几团混沌的墨迹,恰如他当时被汗水浸透的未来,模糊不清,却又带着某种倔强的形状。

成绩出来那天,县城的网吧里烟味混着泡面汤的气味,林晓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看了整整三个小时,523分,距离二本线差了7分,母亲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刻意掩饰的颤抖,反复说着"没关系,再来一年",可他听见的却是自己心脏坠落的闷响,在喧嚣的键盘敲击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复读班开学那天,他遇见了同样失利的同桌陈默,这个总在课桌里藏诗集的男生,在笔记本扉页用隽秀的字迹写着:"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悄然落在了林晓干涸的心田。

第二次高考,林晓把闹钟调到了凌晨四点半,复读学校的灯光在黎明的薄雾中闪烁,像永不熄灭的星辰,他在《五三》书页边缘写满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函数图像和文言文虚词,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编织着他重新编织的梦想,有次模考失利,他躲在操场看台的阴影里,泪水无声地滑落,打湿了膝头的习题册,陈默默默递过来半块巧克力,包装纸在夜色中泛着微光:"你看月亮都圆了三次了。"那年春天,县里的玉兰花开得格外繁盛,他们常在晚自习后去捡飘落的花瓣,小心翼翼地夹进错题本,让芬芳浸润那些晦涩的知识点。

3次高考,3次高考状元的人生经历

查分夜,林晓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许久,仿佛那几个数字是滚烫的烙铁,546分,比去年高了23分,却依然够不上心仪的师范大学,父亲蹲在门口抽烟,烟蒂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他此刻摇摇欲坠的希望,当母亲红着眼圈提出让他去读三本时,林晓第一次摔门而出,冲进沉沉的夜色,他在河边坐到天亮,看着朝阳如何一点一点把河水染成熔金般的色彩,忽然明白有些山峰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攀登,有些种子需要更深的土壤才能发芽。

第三次走进考场,林晓异常平静,他开始每天在操场跑步,让汗水带走焦虑;在日记本里写"今日份的阳光很好",记录下细微的美好;在解不出题时抬头看看窗外自由生长的云朵,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陈默去了南方的一所大学,寄给他一本《海子的诗》,扉页写着:"我们终将在自己的时区里开花。"百日誓师那天,校长在台上慷慨激昂:"高考是青春的成人礼!"他忽然觉得,那些挑灯夜读的夜晚,那些被泪水打湿的试卷,那些玉兰花的芬芳,都已长成他生命里坚韧的根系,支撑着他向上生长。

成绩出来时,林晓正在帮家里收麦子,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像一片涌动的海洋,母亲从田埂上跑过来,鞋底沾着湿润的泥土,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声音因激动而变调:"过了!过了一本线!"父亲黝黑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灿烂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阳光,仿佛连麦穗都在为这一刻点头,填报志愿时,他郑重地在"师范院校"一栏填上自己的名字,笔尖落在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那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坚定。

九月开学那天,林晓拖着行李箱站在大学门口,迎新横幅在风中轻轻摇曳,"欢迎新同学"几个字格外醒目,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网吧里失落的少年,想起复读班窗外四季轮转的玉兰花,从含苞到怒放,再到零落成泥,想起河边那个等待黎明的清晨,看着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时光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冲刷掉青涩与浮躁,卷走迷茫与不安,最终留下温润的鹅卵石,每一颗都闪烁着努力过的光芒。

后来,他在给学弟学妹的经验分享会上说:"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相处的过程,就像种花,有的春天发芽,有的夏天绽放,重要的是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不慌不忙地生长,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台下的掌声热烈而真诚,他仿佛又听见那年复读学校的晚铃声,悠扬地回荡在青春的旷野上,那铃声里,有汗水,有泪水,有坚持,更有希望,像一首未完待续的歌,在时光的裂缝里,静静绽放。

跳舞对高考,跳舞对高考有帮助吗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6)
化学高考总结,化学高考总结与反思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