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考作文满分,去年高考作文满分作文
破壁者说
破壁者说
去年高考,一篇名为《破壁者说》的作文摘得满分,何为“壁”?它是画地为牢的桎梏,是约定俗成的藩篱,是“本该如此”的铁律,而“破壁”,从来不是以卵击石的莽撞,也非一蹴而就的摧毁,它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渗透,一种智慧的浸润——于坚硬的壁垒间,悄然播撒下美的种子,让坚韧的藤蔓温柔地攀爬,直至冰冷的墙壁本身,也化为生命流动的风景。
我曾于江南烟雨的老街,邂逅过一位年迈的石匠,他的双手沟壑纵横,比他经手的青石还要粗粝,却能以凿为笔,以石为纸,雕琢出风骨清雅的梅花,有路人好奇探问:“雕这些花有何用处?又不能果腹。”老石匠并未抬头,只将凿刀在石面上轻轻一划,石屑簌簌飘落,仿佛下了一场细密的春雪。“石头本不会开花,”他沉声道,“但人心可以。”那一刻,我豁然开朗,真正的破壁,其力量源起于对“无用之用”的坚守,当整个世界都在功利主义的快车道上狂奔时,那些愿意为美、为热爱、为一份看似无谓的执着而驻足的灵魂,本身就是最温柔也最坚定的破壁者。
思绪又飘向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那些无名的画工,在幽暗的洞窟里,手持如豆的油灯,一笔一划,勾勒出飞天的飘带与菩萨的慈悲,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些耗费心血的“无用”线条,终将成为全人类仰望的文化瑰宝,他们只是纯粹地,想将心中的佛国景象描摹下来,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能瞥见那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破壁?它打破了时间的壁垒,让千年前的呼吸与心跳,穿透岩壁,与今人的灵魂产生深刻的共鸣。
破壁者,往往行于孤独之境,正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在无人理解的岁月里,将生命的全部热情,燃烧成一片炽热的金黄,世人讥其“疯癫”,可正是这份不被世俗理解的“疯癫”,打破了印象派温柔朦胧的滤镜,让后世得以窥见生命最原始、最滚烫的燃烧,孤独,并非破壁的代价,而是其勋章,因为壁垒太过厚重,所以需要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因为前路太过遥远,那孤独的脚步声才显得格外清晰,回响在历史的旷野。
置身于当下,我们何尝不生活在由无数面“墙”构筑的迷宫里?方寸的手机屏幕是一面墙,无形的社会规训是一面墙,甚至“你应该如何”的集体期待,也是一面墙,有人安于墙内的安稳与秩序,而另一些人,却选择在墙根下,种下希望的种子,那位用短视频让古老非遗重焕新生的年轻人,便是如此,当所有人都断言“这玩意儿过时了”,他却以镜头为窗,让技艺的光芒穿透岁月的尘埃,照进现代人的生活,他没有挥舞锤砸向墙壁,只是巧妙地为其开了一扇窗,让光得以涌入,也让新风得以灌入。
破壁并非叛逆,而是一种深刻的回归——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对世界永葆好奇,对美心存向往,对未知满怀渴望,我们曾是天生的破壁者,如同孩童会追问“天为何是蓝的”,会蹲在路边凝视蚂蚁的队列,会在白纸上描绘长着翅膀的房子,只是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渐渐学会了为心砌墙,筑起防御与世故,而真正的成熟,或许并非变得圆滑世故,而是找回那份赤子之心,鼓起勇气,重新做一个“无用”的、永远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倘若你此刻也感到四面楚歌,不妨试试:像老石匠那样,在壁垒上雕琢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像敦煌画工那样,在黑暗中画一束照亮前路的光;像那位年轻人那样,为自己也为他人,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壁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去打破它,在破壁的瞬间,生命将挣脱束缚,长出新的枝桠,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繁花。
毕竟,所有的墙,最初都不过是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而所有的石头,在爱与坚持的浸润下,都有可能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