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雷题,高考雷雨
《笔尖下的战场》
《笔尖下的战场》
六月流火,暑气蒸腾,连聒噪的蝉鸣都仿佛被热浪炙烤得扭曲了,市三中考点外,梧桐树的枝叶筛下斑驳的光影,在地上织就一幅流动的油画,家长们如临大敌,或焦灼踱步,或静立凝望,眼神像探照灯般在攒动的人海中逡巡,李建国半蹲在浓密的树荫下,将那张被汗水浸得微皱的准考证,在掌心一遍遍摩挲,指腹下的纸张边角已磨出温润的毛边,像一件被岁月盘玩的旧物。“别紧张,浩子,爸信你。”他低声呢喃,声音被风揉碎,消散在一片喧嚣里。
考场内,世界瞬间静音,李浩的视线落在作文题《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上,那八个字像淬了火的烙印,烫得他心神一凛,手心的汗珠悄然洇开,在试卷边缘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题目本身并无玄机,但“新时代”、“青春”、“答卷”三个词,却如三座巍峨的巨峰,横亘在他面前,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想起班主任考前那句“高考作文,立意要高远,格局要宏大”的谆谆教诲,那声音此刻在脑海里无限回响,他翻开草稿纸,工整地写下“科技报国”、“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这些标准答案般的词汇,却像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华美却冰冷,无法拼凑出他内心真正渴望的图景,笔尖悬在半空,重若千钧,迟迟无法落下。
距离交卷仅剩四十分钟,作文纸上依旧只有寥寥数行提纲,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变得格外清晰,一声声,钻入耳膜,也凿开了记忆的闸门,三年前那个暴雨如注的午后,自己因模拟考一败涂地,在空旷的操场边,将堆积如山的复习册撕得粉碎,纸页在雨水中化作绝望的残蝶,是父亲,那个不善言辞的男人,浑身湿透,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冒雨跑来,将散落在泥泞里的每一张碎片,小心翼翼地捡起,用衣袖笨拙地拂去泥水,再一张张叠得整整齐齐,塞进他冰冷的手心。“书没读好,人不能垮。”父亲的声音混着雨声,沉闷而有力,此刻竟化作一声惊雷,在他耳边炸响。
李浩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股力量吸入肺腑,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草稿纸的角落,那里,用铅笔勾勒着一个略显稚嫩却充满活力的机器人轮廓,那是上周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设计的原型图,一个旨在帮助社区独居老人进行智能陪伴与健康监测的小小装置,指导老师的话如清泉般涌入脑海:“真正的创新,不是追逐浮华的热点,而是用科技去解决生活中最真实、最迫切的问题。”刹那间,一道光劈开了迷雾,他幡然醒悟,“新时代的青春答卷”或许不需要空洞的宏大叙事,它需要的,恰恰是这份来自生活深处的真实温度与沉甸甸的担当。
笔尖重新吻上纸张,沙沙作响,如春蚕食叶,又如细雨润物,他不再犹豫,将那个机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最初灵光一闪的构思,到一次次调试程序、优化算法的通宵达旦;从面对技术瓶颈时的沮丧,到最终看到老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时的无与伦比,他写道,他曾经以为“报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宏大词汇,直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才懂得将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便是对时代最好的回应,他写道,青春不是一道单选题,等待我们去挑选预设的选项;它更像一道应用题,答案不在任何一本参考书里,而在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与行动中。
交卷的铃声划破寂静,宣告这场无声战役的结束,李浩放下笔,长长地舒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当他走出考场,一眼便望见了人群中的父亲,那个平日里顶天立地的男人,正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焦急地向内张望,阳光毫不留情地在他花白的鬓角上镀上了一层霜色,李浩心头一热,快步跑过去,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礼盒:“爸,这是我用竞赛奖金给你买的电动剃须刀,你那把手动的好多年了,总说不好用。”
李建国愣住了,粗糙的手指在礼盒上反复摩挲,仿佛在确认一个不真实的梦,一瞬间,无数画面涌上心头:儿子每天凌晨五点半准时亮起的台灯,深夜里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自己曾脱口而出的“考不上好大学就完了”的狠话……他从未真正问过这个孩子,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快乐的是什么,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梁,眼眶瞬间红了,他强忍着,声音却有些哽咽:“浩子,不管考得怎么样,你都是爸的骄傲。”
李浩轻轻靠在父亲坚实的肩上,父子俩的目光一同投向远方,那里,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他忽然彻悟,这场考量的,又岂止是几页试卷上的分数?它更是一场成长、选择、如何成为一个真实、温暖而有力量的人的修行,就像他作文里最终写下的那句话:青春的答卷,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但每一笔真诚的书写,每一次脚踏实地的行动,都能汇聚成照亮时代、也照亮自己前行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