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卷3,语文高考卷电子版
字缝里的山河
高考语文卷第三题的题干如同一柄无形的凿子,轻轻叩击在时间的磐石上——“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考场里,纸页翻动的沙沙声汇成细密的潮汐,而我的目光却越过那些印刷工整的选项,落在了试卷顶端那枚鲜红的印章上,那印章盖得极稳,朱砂红在白纸上洇开一小片温润的云,像一枚熟透的印章,又像一粒沉入岁月深处的种子,悄然唤醒了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
“传统”“创新”“传承”“守护”“突破”“融合”——这些词语在眼前排列组合,仿佛无数条通往过去的幽径,又似无数扇面向未来的窗棂,我忽然想起幼时在外婆的针线笸箩里翻找的日子,那是个上了年岁的旧木盒,盛着外婆的整个青春:褪色的顶针、缠着五彩丝线的梭子,还有一叠叠用土布精心缝制的鞋样,外婆的手指在粗糙的布料间灵巧翻飞,顶针的银光偶尔划过我的眼,像一颗流星落在凡尘,温暖而耀眼,那时的我尚不知“传统”二字的分量,只觉得那些布鞋上的绣花,是外婆一针一线绣在时光里的诗行,带着草木的清香与岁月的温度。
后来,外婆的眼睛渐渐花了,再也无法穿针引线,那承载着无数故事的针线笸箩被收进了樟木箱,连同那些绣着牡丹、喜鹊登梅的鞋样,一起沉入了记忆的底层,仿佛也封存了一个时代的手艺,直到去年冬天,我在城市的文创市集上驻足,一双布鞋让我瞬间失神——同样的千层底,同样的绣花鞋面,却多了几分现代设计的巧思,鞋面上的牡丹不再是传统的工笔细描,而是用粗粝的麻线绣成的抽象图案,像一幅泼墨山水,韵味十足;鞋底嵌入了防滑硅胶,鞋口缀着可拆卸的毛绒球,实用而不失趣味,我蹲在摊位前,指尖抚过那些熟悉的针脚,仿佛触到了外婆的温度,也触到了时代的脉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融合”的深意: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而是奔流不息的河,唯有汇入新的支流,才能激起更美的浪花,滋养更广阔的土地。
这种融合,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里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那里的修复师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践行者,他们用现代科技滋养着古老的文物,让千年重焕生机,一幅千年古画,在他们的手中,既能用纳米材料加固脆弱的绢帛,延长其“寿命”,又能用传统“画骨”技法复原褪色的丹青,重现昔日的光彩,他们不是在刻板地复制过去,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沉睡的灵魂在当代苏醒,这便是“传承”的真谛——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血脉的延续,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的时代土壤里,生出新的枝桠,开出新的花朵。
考场里,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试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仿佛看到外婆的针线笸箩里,飞出了一只只绚烂的蝴蝶——那些用传统布料缝制的蝴蝶,翅膀上却闪烁着创新的银线,它们掠过故宫的红墙黄瓦,掠过文创市集的熙攘人群,最终停落在每一个热爱文化、守护根脉的人的心尖,原来,“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镌刻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面映照着未来的光芒与希望,它们如同经纬,交织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绵延不断的锦绣。
合上笔帽的瞬间,我听见自己的心跳与窗外的蝉鸣共振,那些词语不再是无意义的符号,而是钥匙,打开了通往文化根脉的大门,门后,是外婆手中翻飞的针线,是修复师眼中专注的微光,是无数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对美的坚守与创造,这,或许就是语文教会我们的事:在方寸的字缝里看见壮阔的山河,在深厚的传承中走向充满可能的未来,而那枚朱红的印章,不仅盖在了试卷上,更盖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上——它是一种提醒,一种嘱托:唯有守护好传统的根,汲取其精华,才能让创新的叶,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长得更加葱茏,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