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3语文,高考卷语文2025
《墨痕深处的答案》
高考语文卷第三题的答题卡上,钢笔尖悬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格上方,墨迹微微洇开,晕染出一点深色的痕迹,这是2023年高考全国卷的最后一道主观题,分值12分,题干中暗藏着"逻辑""得体""创新"三个关键词,考生们攥着笔的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们不知道,这道题背后站着一位鬓角染霜的命题组老师,正用红笔在稿纸上勾勒着第17稿的修改方案,每一个字的斟酌,都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命题组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半盆蔫了的文竹,叶片微微泛黄,却依旧保持着向上的姿态,组长老周把"语言表达简明"的示例文本又读了一遍:"我市将举办一场旨在提升市民环保意识的公益活动,活动内容涵盖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废旧物品回收兑换等多个方面。"他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旨在'略显书面化,换成'为了'是否更贴近生活?"年轻的小林立刻反驳:"但'旨在'更符合考试规范,去年考纲刚强调了书面语的重要性。"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茶水间的咖啡机咕嘟嘟作响,仿佛在调和这场"一个词"的战争,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与文字的张力。
隔壁的修辞学专家王教授正在推敲仿写题的例句,原句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沉思片刻,将其改为"月光似薄纱轻拢,悄然浸染枝头花影",刚放下笔,手机便响了,是读高中的女儿:"爸,您这'浸染'太文艺了,我们班同学说像古风歌词。"王教授愣了愣,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在课本空白处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突然笑出声来,是啊,语言本就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既要典雅,也要鲜活。
最难的是情境补全题,给出的情境是"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要求补写两句话,小林写了"感谢母校培育之恩,定当不负韶华",老周摇头:"太套路了,缺乏真情实感。"王教授提议用"记得图书馆窗台的那盆多肉,如今已抽出新的枝桠",又有人反对:"偏离主题了。"七嘴八舌讨论到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窗台的文竹上,一片叶子忽然飘落,老周捡起来,凝视着叶脉间细密的纹路:"你们看,它自己长出了答案——'三年前我们在这里种下梦想的种子,今天带着各自的星辰大海启航'",话音刚落,办公室里安静了下来,唯有文竹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深夜的命题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空调嗡嗡作响,送出阵阵凉意,当最终稿定稿时,老周在答题卡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语言是流动的河,既要守得住源头,也要奔得向远方",他想起自己教过的第一个班级,那些孩子如今已散落在天涯,有人成了作家,用文字编织梦想;有人做了程序员,在代码的世界里构建逻辑;有人在街边开了家书店,让书香弥漫城市的角落,他们或许早已忘了当年讲台上讲的"之乎者也",但总会在某个黄昏,面对绚烂的晚霞,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考场里的考生们终于落笔,有人写下"语言是桥梁,连接古人与今人的智慧",有人写"文字如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更有人写"就像墨痕会渗透纸背,好的表达会直抵人心",老周看着这些答案,眼角微微湿润,他突然明白,自己斟酌的每一个字,推敲的每一个标点,都是在为年轻的生命铺就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路,而那条路,本就该像文竹的根一样,在看不见的土壤里,悄悄生长出无限可能,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