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语文高考作文,2021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星辰》
当最后一缕晚霞沉入地平线,暮色如温柔的纱幔轻轻笼罩,我总爱坐在祖父那把吱呀作响的老藤椅上,看他用布满岁月沟壑的手,一遍遍摩挲着那本泛黄的《诗经》,竹帘外的月光如水银般筛进窗棂,在书页上投下细碎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仿佛三千年前的蒹葭仍在秋水畔的露水中轻轻摇曳,那些古老的文字,正通过祖父指尖传来的温度,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血脉里重新奔涌、激荡,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它绝非博物馆橱窗中沉默的陈列,而是活在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里的精神基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维系文明命脉的精神脐带,无声却有力。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刻板的复制粘贴,遥想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在昏暗摇曳的油灯下,用天然矿物颜料精心勾勒飞天的飘逸衣袂时,他们何曾想过,千年后的我们,会借助数字技术让这些斑驳的壁画在云端“重生”,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飞天的曼妙?再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他们用传承千年的“托画”技艺,小心翼翼地让残破的古画重焕生机,又怎能料到,这些沉寂的技艺会一夜之间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千万网友追捧的“非遗密码”,引发年轻一代的惊叹与向往?真正的传承,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既保持着源头活水的清澈与纯粹,又不断接纳沿途的支流带来的养分与活力,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与深度,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舞者们,以灵动的现代舞语汇演绎盛唐的雍容气象;当年轻的说唱歌手在节奏鲜明的歌词里,巧妙融入《楚辞》中浪漫瑰丽的意象,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鲜活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完成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华丽蜕变。
在快餐文化盛行、信息碎片化的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文化记忆的集体流失与稀释,当年轻人对网红博主如数家珍,却对“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典故一无所知;当商业大片充斥着炫目的视觉奇观,却缺乏触动灵魂的文化内核与精神深度,我们不能不深深警惕:一个丢掉了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的民族,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确立自己的独特坐标,又如何实现真正的屹立不倒?去年,某高校开展的“古籍修复体验营”意外爆满,当学生们亲手修补虫蛀破损的书页,指尖触摸到那泛黄纸张的肌理与质感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妙,更是穿越千年的文明温度,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必须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实践,就像北京胡同里的老人用地道的“京片子”讲述《论语》的处世哲学,就像苏州评弹艺人在清脆的琵琶弦上弹出《红楼梦》的悲欢离合,当文化以如此亲切、生动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润物无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文化根脉的继承者,更应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力军与开拓者,在福建的土楼里,95后设计师们汲取传统夯土建筑的智慧,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打造出独具韵味的现代民宿;在云南的大理,白族青年扎染技艺传承人不再满足于古老的纹样,而是将它们巧妙融入时装设计,让传统美学焕发新的时尚光彩;在浩瀚的数字世界里,年轻的程序员们用一行行代码精心复原《千里江山图》的数字长卷,让北宋青绿山水的壮美在虚拟空间中永恒定格,这些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传承绝非固守旧有的藩篱,而是在深刻理解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为古老智慧注入时代的活力与气息,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一件书法杰作,更在书法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正如苏轼的《寒食帖》将个人的深沉情感与书法艺术完美融合,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文化的发展永远需要青年人以无畏的勇气打破思维的桎梏,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迸发出璀璨的创新火花。
暮色渐浓,晚风轻拂,祖父缓缓合上《诗经》,书页间飘出淡淡的樟脑香,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这些文字啊,”他轻声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我们家的老井,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世事如何变幻,滋养的都是同一股清泉,甘甜醇厚。”我望着他眼中的光,那是对文化的深情与笃信,心中豁然开朗:文化传承的真谛,不在于守护一成不变的僵化仪式,而在于让那些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的沃土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庇护后来者,当每一个青年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共鸣,当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我们的文化长河必将永远奔腾不息,在时光的每一个褶皱里,打捞起那些不灭的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漫漫长路。